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岐山炸山取石炸掉“金名片”

[日期:2011-06-17] 来源:宝鸡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岐山是千山(俗称北山 )的一段余脉,因双峰对峙,山分两歧,形如箭括而俗称箭括岭。唐代学者颜师古等大学者认为岐山即箭括岭,隋代设置的岐山县因境内有岐山而得名,千余年来,不论行政区划如何变化,县名从未缺过“岐”字。然而,如今的箭括岭西峰却成了采石场,开山炸石不止,致使山体受损,文物遭到毁坏,箭括岭东峰也将开山取石。照这样开采下去,几十年以后箭括岭将不复存在。这座名山多蹇的命运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箭括岭是岐山县境内一座久负盛名的名山,承载着中国历史的一段文脉。周太王古公亶父率周人迁居岐山脚下,在周原大地开辟了新的天地,周王朝自此发祥,凤鸣岐山等历史典故得以流传数千年。隋唐时期,这里又是通往避暑行宫九成宫的咽喉要道。如今的箭括岭却成了采石场,山体被毁坏,千疮百孔,面目全非。那么,岐山为什么要在箭括岭开矿采石?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箭括岭是周文化地标

  箭括岭海拔 1600余米,位于岐山县城东北约 30公里的祝家庄镇岐阳村北,有东西二峰,中为缺口。据《帝王世纪》载:“(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居首。而有关专家认为,岐伯就是生活在箭括岭脚下的一位名医。《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 月无月无,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诗经·鲁颂·闷宫》篇曰:“后稷之孙,实为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记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箭括岭下日益壮大、建邦立国的史实。举世闻名的周原遗址就背依箭括岭,可以想象,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箭括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尊尚。

  隋唐时期,箭括岭也是帝王前往麟游九成宫避暑的必经之路,盘山而上的古道遗存至今,依稀可见当时皇帝浩浩出游的御道。北宋文学家、画家、监察御使张舜民路过箭括岭时留下了“北有玉女潭奇观,浮休过”的摩崖题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箭括岭就是周人心目中的一座神山。风景秀丽的箭括岭见证了发生在周原遗址上的古代辉煌,也留下了许多传说,不知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另外山上还有唐代佛龛、民国题刻等文物遗迹。

  从周朝开始,箭括岭就成为当时的地理标志。随着周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历史的积淀,箭括岭已是一座文化名山。对于岐山县来说,箭括岭是岐山的“脸面”和“文脉”,就如同宝塔山和大雁塔在延安人和西安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一样。

  岐山名扬中外,箭括岭神奇神圣。早在 16世纪,日本著名武将织田信长就十分倾慕中国周代的文王、武王一统天下的伟业,于是将所占领的“井口”改名为“岐阜”。1987年,日本岐阜市与岐山县结为友好市县。为寻根求源,岐阜市市长莳田浩等日本友人曾多次专程前往周原地区。当日本客人看到箭括岭那云雾缭绕、神秘瑰丽的景象时,一个个发出了阵阵赞叹,流连忘返。

  箭括岭的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983年 10月 7日,岐山县政府以文件形式确认箭括岭摩崖题刻为岐山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任宝鸡市市长的李均获知箭括岭的文化历史渊源,深知文化保护的重要,现场考察了箭括岭后,欣然挥毫写下了“箭括岭古道”五个字,被刻在了箭括岭古道旁的石崖上。

  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市文物普查队对箭括岭上的文化遗迹逐个进行了登记,对箭括岭上的文物遗迹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名山采矿取石为哪般?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名山,现在却面临着灭顶之灾。记者了解到, 2009年,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岐山县在祝家庄镇建设建材工业园,利用当地资源招商引资搞水泥生产,本县的众喜水泥和眉县的社会水泥两家企业决定在工业园投资办厂。据岐山建材工业园主任李忍强介绍,经省有关部门公开拍卖,两家企业分别取得了箭括岭东西山峰的采矿权。目前,众喜水泥已建起了水泥生产线和 9.6公里长的运料管道,开始试产。

  记者在箭括岭地区看到,箭括岭西峰已被炸得光秃秃一大片,在其西边的曹家沟,大大小小的采石场也忙着开山炸石,山体已千疮百孔,裸露的岩石和尚存的青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预料,照这样开采下去,几十年以后箭括岭将不复存在。

  那么,企业采矿为什么偏偏就选中了箭括岭?

  岐山县矿产资源办公室主任巨青峰说,岐山的矿石开采源于上世纪 70年代, 2003年以后又增加了 4家,矿石分为水泥灰岩和建筑用灰岩,主要用于烧制水泥、白灰等。矿石分布在南山的安乐镇落星、北山箭括岭一带的祝家庄镇曹家沟及京当乡的大石沟、小石沟等地。近几年在箭括岭一带开矿采石的共有 11家,其中箭括岭有两家,别的分布在曹家沟一带的烂泥沟、黑沟、沙沟、塔儿沟和小蒜沟。根据“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矿产资源利用方针,早在几年前,国家对 30万吨以下的机立窑实施关闭后,县上就曾欲通过资源整合,淘汰一些小矿。 2009年,众喜水泥和眉县的社会水泥公司进入建材工业园,县上当初想让他们兼并曹家沟一带的小矿,但矿与矿之间达不成协议,两家投资大户又嫌别的地方矿产存量少,要拥有独立的矿产资源,就自行勘探探出箭括岭有矿石,分别以 845万元和 955万元竞买到了1.4平方公里和 1.7平方公里的采矿权。

  当然,在县上决策的过程中也曾有反对的声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时县上的一些政协委员对此颇有异议,认为怎么采矿也不能采到岐山人的“脸面”上,提出过保护文化遗产的建议,但县上有关部门解释,箭括岭只属于一般的地理象征,并不属于文化保护的范畴。许多网友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网友发帖称,民间有“南有太白山,北有箭括岭”之说,箭括岭因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历代岐山人心中留下了许多记忆,应当予以保护。一名网友发帖说,箭括岭是岐山的名片,毁掉箭括岭就是毁掉岐山,不能因为要发展经济而毁掉自己的名片,昔日的生态、昔日的摩崖题刻毁于一旦,他为之痛心!另一名网友则呼吁,保护箭括岭,给子孙后代有个交代!还有网友提出,不能只顾在箭括岭下采石开矿发展经济,毁掉绿色植被……面对广大网友的质疑和呼吁,岐山不予理睬。一些文化界人士听到箭括岭的隆隆炮声,虽然感到痛心疾首,也实在是无能为力。就这样,采石场在采石的同时,也毁掉了弥足珍贵的宋代摩崖题刻等文物遗迹。

  箭括岭文物屡遭破坏

  一年多过去了,箭括岭已是面目全非,隋唐古道已被拓宽,北宋摩崖题刻也因采石销声匿迹,文化遗产遭到了人为的破坏。《文物保护法》第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第十七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那么,企业在箭括岭开矿采石前,岐山县是否履行了法律的相关规定呢?记者电话采访了岐山县相关领导,他们都支支吾吾,含糊其辞。岐山县周原博物馆馆长贾锁平告诉记者,去年 5月份,当他们发现众喜水泥的矿上再次采石时进行了制止,并与时任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的任维成一起到现场进行了查看。据他所知,县局还专门就箭括岭上的文物保护给县政府打过报告。

  记者在采访市文物旅游局时证实,在获知箭括岭上开山炸石事件当初,市文物旅游局就要求县上对此进行坚决制止,但至今也没有见到岐山县上报关于箭括岭文物保护的措施和备案。市文物部门称,在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中要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原则,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要依法办事。

  卖山炸“名片”实不可取

  诚然,我们需要促进经济发展,但发展不是单纯的,而是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既要增加经济硬实力,也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在箭括岭上开矿采石,毁了文物,破坏了山上的植被,又改变了地形地貌,影响了生活环境。试想,要让树木重新生长在光秃秃的岩石上,需要多少年时间。卖掉两座山炸石开采,现在得到的可能是千万元的经济效益,但给后代留下的却是永远的伤痛和遗憾。

  针对岐山县拍卖箭括岭开矿采石的做法,我市文物文化界人士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市文物旅游局党组书记任周方说,箭括岭是一座文化名山,是西周文化形成的源头,也是古代通往麟游的必经之路,在这座山上留下了许多文物和美丽的传说,对于研究周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他没有想到当地能拍卖神圣的箭括岭,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破坏文化之脉,“难道发展经济就差卖石头的钱?”

  宝鸡炎帝研究会会长霍彦儒研究员说,箭括岭是当年周人活动的地理界线,与周文化的形成关系密切。文化研究和文物考古,注重实物依据,开山取石破坏了箭括岭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研究西周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他呼吁坚决制止对箭括岭的破坏行为,保住周文化的根。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周秦文化研究专家彭曦得知岐山县拍卖了箭括岭后震惊不已。他说,箭括岭是著名的山脉,与周文化的形成关系密切,是研究周文化的“文脉”,地方政府为了暂时的经济发展给岐山“破相”,简直是一种破坏行为,是荒唐的。他呼吁有关部门能制止这一行为,对周文化予以保护。

  彭曦教授说,周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周文化的形成是人文文化与自然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周朝的兴盛与箭括岭息息相关,没有了箭括岭西周王朝就无从谈起。作为宝鸡人,现在不但要保护箭括岭,更要保护箭括岭周围的山水,增加山上的植被,这样才能对得起先祖。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希望我们都能携起手来保护周文化之源,制止炸“金名片”的荒唐行为!


编辑:李薇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