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张载祠如何走进旅游大市场

[日期:2009-06-15] 来源:宝鸡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张载是我国历史上儒学十杰之一,其祠位于眉县横渠镇。近年来 ,虽然海内外对这位“关西孔子”的研究愈来愈热 ,眉县也争取大量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 ,可仍是门庭冷落车马稀。那么 ,在我市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的大形势下 ,  张载祠如何才能由人文景观转为旅游优势,走进旅游大市场?近日 ,记者专程前往眉县进行了调查。
网络搜寻:张载名扬海内外
    在前往眉县横渠镇之前,记者先在网上搜寻了张载,发现在百度搜索中有关张载的条目成千上万。其中有一条的内容是这样的——2003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表明自己的心迹。 2006年 ,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 ,也引用了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于《张子语录》。
    张子即张载。  张载(公元 1020-1077年),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当地人还称其为张夫子,我国北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关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代表著作有《正蒙》、《易说》等。他创立的关学思想,几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乃至世界,他所提出的“民胞物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和“学则须疑、守旧无用”、“仇必和而解”等观点,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视为哲学的代表作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惊世名言 ,已成为关中学者的理论口号。张载独创的关学博大精深。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比英国的迪卡尔还早 500年,在宋、元、明、清长达八百年的儒家思想和四大理论学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讲:“毛泽东思想有两个来源,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个是中国传统哲学”,后者就是对张载而言。
    张载创立的关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在国内外影响极大。近年来,法、德、日、韩、美、新、马、泰等国和港澳台不少专家学
者,慕名前来张载祠谒拜先哲,访真求学。特别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台地区,研究张载思想的各种学会应运而生,其中日本东京大学还专门建起了一个网站,宣传介绍张载思想。韩国首尔大学课本里也有张载的思想体系的介绍。早在 1999年,香港孔教学院名誉院长汤恩佳先生就告诉记者,在香港,人们将张载和孔子、孟子一块当神来敬。据了解,每年仅国外学者发表的有关张载的论文
    记者注意到,在国外学者研究张载,研讨关学思想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关注着张载 ,“关学研究中心”、“西安社会科学培训学院”、“横渠书院”等也纷纷挂牌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姜国柱不但出版了《关学张载》一书 ,还担任了横渠书院名誉院长,兰州大学教授喻博文出版了《正蒙注释》等。
    据了解,就在国内外学者对张载思想的研究不断升温之时,作为张子故里的眉县,
    也开始将目光盯上“关学宗师”,做起张载的大文章。
    1991年 ,眉县就举办了小范围的首届张载学术思想研讨会。 1999年 ,在时任眉县县长戴征社的倡议下 ,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哲学会、中国实学会、眉县人民政府筹办召开了规模较大的张载国际学术研讨会,把对张载思想的研讨国际化。国内外专家学者 120余名云集太白山下 ,召开研讨会,参观了张载祠、张载墓并举行了谒拜和祭祀活动。 2001年、2007年眉县再次召开张载学术研讨会,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民胞物与,和谐文明”等主题,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进一步探讨张载关学思想的学术价值及现代价值。
    眉县文化界人士编写了《关学宗师张横渠》、《张载与横渠书院》、《张载轶事》等 ,眉县土著作家汪玉泉写出了秦腔剧《县令张载》,让张载登上了舞台;横渠镇万家塬村农民张福厚还写出了《张载大传》……横渠中学每星期还给学生上一节课 ,在校园修起了 30米长的文化墙介绍张载。据了解,已出版的有关张载的通俗读物就有 20多种。人们对张载的认识逐步清晰和深入。
记者目击:张载祠门庭冷落
    在研究张载思想的同时 ,世人又将目光投向张载祠。
    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是张载少年读书、晚年讲学之地。他去世后,人们将“崇寿院”改为“横渠书院” ,又建起张载祠 ,当地人称张夫子庙,以表示对他的纪念。
    当记者来到横渠镇时,发现张载祠的大木门虽然敞开着,但祠内却空无一人。看大门的老人说,好久都没来游人了。
    张载祠文管所所长郝根田介绍 ,张载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作为张载关学思想发源地的眉县,对这一具有独特性的文化资源非常重视,为了进一步发掘、保护和研究张载关学思想,先后筹资 400多万元,修复、重新彩绘了正蒙殿,改造了书院楼 ,修起了 48米长的碑廊等 ,在祠内栽植了塔柏、玉兰、银杏、白皮松等名贵花木,对祠院和大振谷张载墓进行了全面绿化,还在县城修建了张载文化广场。祠内有正蒙殿、讲学堂、书院楼、山门和碑廊。张载祠原来只有 5亩大 ,2001年搬迁了祠内的横渠卫生院和横渠地税所,由 5亩扩为 20亩。另外,还专门修筑了通往大振谷张载墓的二级旅游公路。
    2008年 ,市委书记唐俊昌前往张载祠视察 ,了解张载祠的建设情况。前不久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上官吉庆来到张载祠视察并提出,要加快张载祠的建设,把张载祠建成一流的人文景点。
    郝根田说 ,张载祠整体建筑以宋式为主 ,兼有明清建筑特色。碑廊内存有北宋以来苏轼、王杰、于右任等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 50余通,康熙皇帝等历代名人碑匾 30余幅,大殿内有张载塑像及壁画。祠院内还有 7棵古柏,其中 9.3米高的张载手植柏被国家林业局定为中华名树。张载祠如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东方古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关中著名的人文旅游胜地。
    为了表达对张载的崇敬之情 ,曾在张载祠就读的共和国上将李达,大约在 1982年最后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后,给县上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到张载祠看一看。 1999年,香港孔教学院名誉院长汤恩佳先生出资 20万港币铸造了高 3.3米的张载铜像。 3月 1日 ,喻博文教授的儿子还专程将 100本《正蒙注释》捐给了张载祠文管所。
    按照县上当初的规划和设想 ,要将自然景观太白山森林公园和人文景观张载祠、扶眉烈士陵园做成一线旅游圈,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在横渠书院讲中国传统文化即“易经讲座”、“四书讲座”、“外语讲座”等。但遗憾的是,尽管交通便利,又与法门寺、诸葛庙、钓鱼台、周公庙相距不远的张载祠却人气不旺。
    郝根田介绍,张载祠文管所现为事业编制,有 4名工作人员,其中一名是张载 28代孙张世敏,另一名为专职女讲解员。因张世敏长期与国外学者打交道,撰写有关张载的论著,几乎不到所里上班。张载祠原来定的门票是 5元钱,游客光顾的少,后来索性免费,可游客还是寥寥无几。由于游人很少,只有上级领导、外国专家、学者来时女讲解员才讲一讲,平时都闲着。靠旅游挣不下钱,文管所又十分困窘,他们的精力和时间几乎全用在了争取资金和建设上。等于说,现在张载祠就是靠国家养活着。
    记者在张载祠内转了转,发现一座座仿古建筑在参天古柏的映衬下古朴幽雅,张载铜像在郁郁葱葱的树木、青竹的簇拥中更显得庄严。按说,这样具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旅游景点,应该人气很旺,可为什么就没人来呢?当记者提出这一问题时,郝根田苦笑说:“什么原因,原来人把张载当神敬,现在把张载拉下了神坛还原成了人,谁还来干啥。”“现在还有人在这儿上香求拜吗?”“有,每年四五月份,还有些要参加中、高考的学生来给先哲上香卜卦,已考上的来还愿呢!”
    据史料记载 ,张载和苏轼、司马光为同榜进士,皆师从大文学家欧阳修。为什么张载只在学术界颇具威望,而没有苏轼、司马光在民间的知晓率高呢?是不是因为他们三人虽同做过官,而张载是哲学家,苏轼、司马光是文学家?难道真的哲学家只能生存在上层建筑、文学家却根植普通人中间?另据史料记载 ,张载一生中多半时间是在横渠书院度过的 ,一直过着节俭、清贫、孤寂的生活 ,死后就连丧事也是弟子们给办的。难道要让一代“关学宗师”张载生前寂寞,死后也冷落吗?
坊间探访:张载祠曾有过辉煌
    那么,在宝鸡地区有多少人知道张载呢?记者随意走上街头询问,年青人中大部分人不知道张载,中年和老年人对张载也知之甚少。虽然当地人对张载是干什么的不怎么清楚 ,但大部分人都知道张夫子和孔子一样是个教书先生 ,并有流传的许多故事、传说早已将张夫子神化成仙。
    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几十年前张载祠是什么情景?记者走出张载祠,与横渠镇街上一些老年人攀谈起来。
    年近七旬的陈志谦说,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听老年人说,张夫子是关中大儒,曾在庙里办过学堂,像孔圣人一样,他的弟子有成千上万,元、明、清时,每年到了清明时节,全国各地的弟子和他的后裔都会聚集在横渠搞隆重的祭祀活动,那个场面啊,大得了不得。他还知道,庙里一直是所学校,能在这里读书的学生都显得高人一等,十分自豪。庄稼人在教育顽劣的儿子时常说,“你能的很,咋进不到夫子庙读书?”“你有本事在夫子庙撒泡尿,也能当半个秀才哩!”由此可见,那时候张载祠在人的心目中,是多么的神圣。
    年过七旬的翟生华、路生新两位老人年幼时同在张载祠里的学校读过书,他们目睹了张载祠由辉煌到衰落的演变过程。
    翟生华说,他小时常听父母讲张夫子的故事,并常和父母一块逛庙会,看热闹,后来就到祠内名为横渠完全小学入学读书。当时这是青化、横渠两个乡镇唯一的一所学校,满街上都能听到祠内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当时的城隍庙就在张载的隔壁即现在的横渠镇政府院内,解放初拆了庙,文革中破“四旧”,张夫子庙就没有那么热闹了。现在四月八的古会还存在,但早已改成了物资交流会,张夫子庙没人去了。
    路生新说,自小他就知道有两位圣贤,一个是周至的李耳(老子),另一位就是本地的张夫子(张载),老人们常给他讲圣贤的故事。后来虽然城隍庙拆了,但即使是文革期间,也有人来朝拜先贤。现在,到张载祠来的大多是对张载有所了解的人,知识分子居多。张载祠虽然比不过山东曲阜的孔庙 ,但为什么祠和庙一字之差,悬殊就这么大呢?为什么老子讲道的楼观台就那么多游人,周公庙、诸葛庙和张良庙就那么红火?说到张载祠的冷清,老人耿耿于怀。他认为,对张载的宣传不够,世人还没有完全了解张载,张载的品牌没有打出去。
    横渠中学校长王蔚说 ,没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是死的 ,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是活的。而张载祠就是一个极好的人文景点 ,应下功夫做好做活这一景点 ,再现张载祠昔日的辉煌 ,扩大张载的影响力。
    张载 27代孙张海平则说 ,对张载祠的包装不够。在南方旅游过的人都知道 ,许多人文景点都是人为造出来的 ,那我们明明知道为什么还愿意去?就是因为景色里面有内容 ,能拉住游客。另外 ,作为人文景点 ,张载祠不能像公园一样免费 ,免费对游客更少了吸引力。“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在文化旅游业日益旺盛的今天,有景的兴景,没景的造景,而像张载这样的思想大家,几百年才出一个,难道说张老夫子的学问太高脚步太快后人无法企及,还是仅仅限于景色、门票那些根本无伤大雅的琐事?那么,张载祠如此清冷,到底是什么原因?


编辑: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