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著名音乐家杨立青去世 标志上音的一个时代终结

[日期:2013-06-11]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吕美静 [字体: ]

点击进入下一页

                     音乐家杨立青走了,上音的一个时代过去了

 

    杨立青是中国当代音乐承前启后一辈中的代表人物,他既是作曲家、钢琴家,又在演奏创作之余从事大量研究、翻译工作,花数十年编写配器教材

■ 前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去世

    前日,瑞金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牵动着上海音乐界的心,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家前往探视,而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博士生导师杨立青教授仍因抢救无效,于2013年6月10日15时18分逝世,享年71岁。

    杨立青是中国当代音乐承前启后一辈中的代表人物,他既是作曲家、钢琴家,又在演奏创作之余从事大量研究、翻译工作,花数十年编写配器教材;作为音乐活动家,担任各种音乐会总监、扶持中国新音乐、向欧洲乐坛举荐中国作曲家、向国内介绍欧洲先锋派音乐等。

    烟不离手是其标志姿势

    杨立青于去年刚刚从上海音乐学院退休便被查出罹患肺癌。熟悉他的人都觉得这一定与他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时刻烟不离手”是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对他的共同印象。“他连给我们上课的时候都没停过,面前永远放着一个扔满烟头的烟灰缸。不管走到哪,他夹着烟站在那,就是个标志性的姿态,远远就能认出来。”曾是杨立青学生的上音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说。

    杨立青学生、上音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告诉早报记者,杨立青去年7月查出肺癌后,对待病情还是比较乐观的,积极配合医院做了两次化疗,但化疗对人的消耗巨大,最近一个月杨的状态每况愈下。“身体很虚,吃不下饭,也不怎么与人交流了。”

    杨立青自2000年11月起正式上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担任院长期间,他打破了以往上海音乐学院主要师资力量集中在上海本土音乐家的人才格局,大批引入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音乐家来上音任教,无论是国内其他兄弟院校抑或海外学成归来的年轻学者,杨立青都积极热情地邀请他们加入上音的师资队伍。此举有力打破了上海音乐学院在“师承流派”方面的界限,拓展了师资队伍在架构上的广度,学生们的音乐视野也跟着丰富起来。此外,杨立青在学科建设上的思路也颇为活跃,在任期间,他开拓了音乐学、艺术管理、现代打击乐等多个新兴学科,为报考音乐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更细化、更具实践性的专业选择。

    说到杨立青任院长期间的行事风格,钱仁平回忆说,“他平时人特别好,对每个人都很和善。但是一旦他决定的事情,就会雷厉风行地执行。他真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大家都特别相信他、打心底里服他。”而田艺苗则十分感慨地告诉记者,“对于我们年轻一辈的教师,他真的像父亲一样。亲近又威严。他走了,我觉得好像是音乐学院的一个时代过去了,父辈走了,我们小辈必须长大了。”

    《管弦乐配器法》成作曲专业“案头书”

    杨立青是当代中国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1970年,杨立青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1978年,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被上音作曲与作曲理论专业录取,1981年,杨立青被公派前往德国留学。他的代表作包括声乐套曲《唐诗四首》、《洛尔迦诗三首》、管弦乐《忆》、交响舞剧《无字碑》(与陆培合作)、二胡与乐队《悲歌》、电影《红樱桃》音乐、五重奏《思》等。

    在他的作品中,以全面扎实的西方作曲技术充分地丰富中国民族音乐的语言,在大型管弦乐作品的探索上贡献尤为丰富。而由杨立青花费近三十年心血编著的《管弦乐配器法》则是全中国从事作曲事业的专业人员的“案头书”。

    在田艺苗眼里,杨立青是一位全能型的天才大师——“他既是一位水平高超的钢琴演奏家,又是才华横溢的创作者,同时能够作思路严谨的精深的理论研究,这样的全才在今天几乎没有了。而且他有一项天才绝技,是让业内人士都很惊讶的,一份乐队的总谱,他第一次拿到就能在钢琴上用80%速度直接演奏出来,这绝对是天才。” 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期间,种种繁琐的院务牵扯了杨立青的精力,“2009年他退休的时候我们都特别高兴地跟他说,你终于可以好好创作了。”田艺苗说。

    田艺苗还记得去年教师节她去探望杨立青时,恩师告诉她自己的一生已无遗憾,唯一觉得对不起的是自己年轻的妻子。

    昨日杨立青走后,其妻古筝演奏家祁瑶发表微博:“亲爱的林,你的身体已经承载不了你的精神了。以后将由我来承载。我的每一次呼吸都有对你的思念,只要我的呼吸存在,你就存在在这个世界。现在我已经能够感觉到呼吸中有你了。所以,我会爱护自己,因为我在你就在。我们真的时刻在一起了。我永远都爱你。另外我想告诉你,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仍然会义无反顾地嫁给你。”

    杨立青的最后一部作品大提琴协奏曲《木卡姆印象》于去年9月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柏林爱乐音乐厅奏响。杨立青在这部作品中将新疆民间音乐素材以西方管弦乐配器手法加以编制,作品中对和声的创新也引起了业内广泛的讨论。


编辑:王雅可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