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放弃高考不是“异类”

[日期:2013-06-07] 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佳琳 [字体: ]

6月5日,景山中学,高三学生马健雄(右)和张鸿健(左)讲述“弃考”经历。他们都已被美国知名大学录取。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学生档案

  马健雄 18岁,景山学校高三(1)班(文科),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录取

  张鸿健 18岁,景山学校高三(4)班(理科),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

  马健雄和张鸿健,两名来自景山学校的高三实验班的毕业生,都将在今年夏末秋初踏上飞往美国的求学之路。作为学校的尖子生,他们选择了放弃高考。在他们看来,这不是选择逃离压力和竞争,而是把自己提前置身于一场跨国竞争中。

  高一就决定出国读书

  马健雄作为景山中学的直升学生,成绩非常优秀,选择普通高考这条路似乎更为稳妥。然而,一次到德国交流的经历,让他有了新想法。站在莱茵河畔,穿梭于古堡之间,耳畔听着关于德国黑魔法的讲述,这一切,给喜好历史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国外留学的渴望也在此时埋下了种子。

  经过慎重思考,父母决定支持儿子出国读大学的选择。高一下学期,马健雄选择进入文科实验班,一方面便于准备出国考试,另一方面是对历史强烈的兴趣驱使。

  和马健雄相比,张鸿健的出国决定做得更早。由于户籍在广州,张鸿健早早就意识到,回广州考试几乎不可行,出国是一种更理智的选择。高一上学期去美国的交流经历,则坚定了他的决心。

  张鸿健和马健雄都说,出国交流的经历让他们发现,外来文化、丰富的交流课程、新型的人际关系,都对他们充满吸引。而国外学生的真实状态也在这种接触中展现出来,他们并不感觉美国高中生学得轻松,尽管美国没有晚自习,但好学的学生能在图书馆看书看上一夜。

  提前置身于跨国竞争

  直到第一次到香港参加SAT考试(俗称美国高考),踏入几万人的考场之后,马健雄才真正认识到,这条路没想象中那般好走。

  香港的SAT考场设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每个场馆均有多个入口,事前没踩过点的马健雄进入考场有点晕,怎么验准考证、怎么查号、怎么走都不太清楚,需要不断地问。

  考试开始之后,更意外的一幕上演了,隔壁传来了演唱会试音的声音。原来,当天晚上隔壁场地将举行Lady Gaga的演唱会。“这么多人考试,他们在试音!”马健雄说,这种奇特氛围,反而让他对考试有了重新认识。国内的高考,政府举全社会之力,为考生营造氛围;而SAT考试,除了考生外,其他人并不需要为了这场考试改变什么。

  坐在考场里,考区从A排到Z,远远望去,展厅里坐满了考生,黑压压一片。马健雄说,这条道路并不能逃避竞争,而是把自己提前置身于一场跨国竞争当中,特别是对于希望申请美国知名大学的学生而言。

  弃考不等于远离班级

  放弃国内高考的学生,今年约占景山学校高中毕业生的10%。选择弃考并不意味着疏离于班级。从高一到高三,马健雄和张鸿健与所有学生一样,学同样的教材,考同样的会考。如今,经历一番拼搏和磨炼,马健雄已被芝加哥大学录取,而张鸿健也如愿以偿地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当其他同学在忙着准备高考时,他们俩计划着高考第二天去帮同学们拍些照片留念,还在帮着学校准备6月9日的毕业典礼。

  放弃国内高考,只是一种个人选择。马健雄和张鸿健说,他们无法用好与不好这样的词汇,来概括他们的弃考与别人的不弃。

  “不要担心自己不考高考就是一个‘异类’,不要这样想。”张鸿健说,了解真实的自己,找到一所适合的大学,对于每个人而言至关重要。无论弃考或不弃考,在不断努力中完成一场自我认知的过程,也许比最后的结果更有价值。


编辑:王雅可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