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中国电影虽然变天了,但仍病的不轻

[日期:2013-05-14] 来源:腾讯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昨日,《贵圈》回顾了国产片商业化的十年历程,发现中国电影这片“天”真的变了。的确,从2012年开始,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国产片把同档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打得落花流水;电影票房过亿不再是炫耀的资本,“5亿”已成为判断一部影票成功与否的新基准线。似乎,中国电影的春天,来了。

  然而,这一切似乎来的太突然了,大半年来的火热成绩的确值得欢欣鼓舞,但并不能掩盖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票房数据无据可依、偷瞒漏报屡禁不止、盲目跟风是否会将中小成本电影打回原形?腾讯娱乐特约记者采访中影、万达、乐事等多位业内人士,把脉中国电影市场,繁荣表象下不仅有“小病”,还有“顽疾”,不治将恐深。

顽疾一:年拍近千部影片,70%以上不能公映

  中国电影最大的顽疾之一,是做了太多无用功,每年仅有三成左右影片,能与观众见面。更多耗资成百上千万拍出来的片子,最后直接锁进仓库,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2005-2012年,国产故事片总量及公映数量,2012年的31%已是今年最高的比例。数据来源:艺恩咨询

31%的公映比率已是历年最高

  据统计,2012年中国生产地的影片数量高达893部(含动画片、科教片等),其中故事片745部,仅次于美国和印度居居世界第三。但这745部影片,最终只有231部通过影院与观众见面,只占总量的31%,而且这还是2005年以来公映比例最高的一次。

  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到,公映比例超过20%是最近两年的事。即便是国产片集中爆发的2010年(《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票房均达1亿美元左右),国产片公映比率也只有17.3%。最低的是2005年,全年260部故事片,只有43部与观众见面,公映比率为16.5%。

  而最搞笑的则是2006和2007年,故事片产量分别为300部和402部,但公映数量竟然都是74部。也就是说,和2006年相比,2007年多生产出来的那102部影片全都白费了。

本由黎明、高圆圆主演,后烂尾。

或因“没钱”,或根本没打算公映

  那么,究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影片拍出来了却没有公映呢?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些影片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因为投资有限,拍完之后根本没有钱做宣传发行;有些甚至连后期制作的钱都找不到——投资人看过样片觉得不会赚钱,便果断“割肉”不再继续投钱,只能胎死腹中。

  另一部分,则是拍摄之初压根就没有打算要在影院公映,这部分影片要么由一些大型企业投资,为了宣传;要么由地方政府出资,为了地方官员政绩,或者塑造某个先进典型。这类影片的拍摄目的不为上映,拍完之后任务就完成了,直接锁进仓库。

这种片子,多是纳税人“投资”的

  不少电影人对这一现象痛心疾首,北京UME国际影城总经理陆遥说:“有些片子拍完后就不知道干什么去了,别说公映了,你想查一下它的去处都无从查起。”

  另有业内人士称,如果曾尝试到影院公映,即便失败了还能花钱买个教训,但是像这种片子,钱花了什么也没买到。更可恶的是,这类影片中还有很多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顽疾二:投资、票房数据不公开,无经验参考

  在美国,每一部影片上映之后,其总投资多少、国内票房多少、海外票房多少,都有准确的数据并随时向社会公布。相关制片机构要想了解哪种类型的片好赚钱,或者想知道哪位演员在全球什么地区最受到欢迎,都有详细的历史数据可查。

国内缺乏统一的票房统计标准

  可在中国,这简直就是一种奢望。目前就票房数据而言,出处五花八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官方票房统计机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以及国内各主流院线都在统计,相关制片公司也经常发布票房数字,但各个机构之间的数据由于统计时间和涉及影院数量的不同,往往有不小差距,也没有统一标准。

《阿童木》虚报票房事件曾引发轩然大波

《阿童木》票房造假揭开国产片虚报黑幕。

  2009年,中国在这方面曾发生过一起标志性事件。当时《阿童木》的国内发行方光线影业宣布该片首周末票房达4000万人民币,但官方显示的统计数字是1700万,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光线影业也被迫公开道歉。道歉会上,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们正在针对原系统进行软件升级,预计一两年后中国的电影票房统计就可以向全社会公开——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机构或个人只要登陆其官网网站就可以查到。

  可时至今日,离《阿童木》事件3年多过去了,当年灰头土脸的光线影业已经变成了行业老大,可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承诺的所谓“软件升级”仍然没有下文。作为政府服务部门,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从1991年至今已收纳约30亿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本有义务公开行业数据的他们,其数据至今仍然不向社会公布,仅对极少数业内媒体公开。

票房数据是同类影片的重要参考

  看上去仅是一组组数字的电影票房,它的公开透明到底有多重要?实际上,它的意义不可小觑,远不止是看一部电影“赚了”还是“赔了”。中国电影集团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告诉记者:“比如华语片的海外票房,虽然绝大多数不太理想,但我们不应该回避,因为它可以培养相关从业者的全球视野。做一个产品该么定位,仅仅定位国内市场它就只能在国内卖一卖,但如果我想定位海外,我该怎么定位,有什么参照,这时候同类影片的票房数据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投资额度不透明,虚报成行业潜规则

上映之初,就有人质疑6亿投资怎么花的?

  其实不光是票房,绝大部分电影的投资额度也不透明,比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号称投资6亿,可实际上据知情人向记者透露远没有6亿,“6亿”只是一个宣传噱头——中国此前从没有过这等投资规模的电影。此外,还有许多影片,投资几百万则对外宣称几千万,投资几千万的一定要说上亿,似乎说少了会没面子,这似乎成了一个潜在的行业“规则”。

  而这个恶性循环,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一部电影拍完上映后,它投资多少不清楚、卖了多少票房也不准确,更别提为整个行业提供借鉴意义了。到最后,所有人都只能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于是走着走着就跌坑里去了,因为没有看到前车之鉴。

顽疾三:市场规范混乱,“偷票房”屡禁不止

  今年4月《毒战》上映期间,网友“HELLO张正中”发微博称,《厨子戏子痞子》在四川省巴中市江北数字影院有偷票房的嫌疑,“我来看《毒战》,买的票是《毒战》,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给我的《厨子戏子痞子》的票。”该网友@《毒战》主演孙红雷并质疑:“这个算不算偷票房?”

  很快,《厨子戏子痞子》片方就发布声明称,“偷票房”并非他们的授意,纯属影院的行为,偷去的票房最后既没有算到《毒战》头上,也没有算到《厨子戏子痞子》头上,而是直接进入了影院经理的腰包。

“偷票房”,每年偷掉数十亿

《武侠》公映首日就遭偷票房。

  其实“偷票房”在业内并不算啥新鲜事,【>>《贵圈:“偷票房”背后你不知道的事》】《唐山大地震》《武侠》《战国》等不少影片都曾爆出被偷了票房,但最后均不了了之。有知情者向记者透露说,“偷票房”的事情一般发生在二三四线城市,因为监管不严,通过偷、漏、挪、瞒等手段,钱最后直接流进了影院。

  保守估计,中国每年偷、漏、挪、瞒报的票房大约在总票房的20%左右,以2012年的170多亿年票房计算,那可是好30多亿的巨额数字。更有知情者透露称,一些地方影院经理的年收入可达数十万甚至过百万,其中“灰色收入”占据绝大部分。

  在前段时间举行的《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会上,“偷票房”现象也成了现场重要的议题之一。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副会长耿西林说,针对这个现象,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一定要尽早出台:“这个事真的是该管了,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一定要跟相关规章制度、政策的出台同步进行,不能等到出了问题才去想办法。”

影院进入门槛低易导致市场不规范

  万达院线副总刘歌则表示,每年因“偷票房”损失几十亿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夸大得并不多,、很多地区的监管是空白,因此出现了很多发行公司不断增加人力投入,扩大发行队伍,结果导致成本直线上升。”

  另外在刘歌看来,影院业的进入门槛比较低,这也是市场不规范的原因之一:“只要认识一个开发商老板,拿到一个好的地段,就可以开影院,但是瞒报的情况很多,我觉得亟待规范院线经理人资质、提高院线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水平。”

顽疾四:成本回收渠道太单一,过度依赖票房

  在美国,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大概只占其总收入的30%,其它70%来源于影片的音像版权、网络版权及周边产品(如相关玩具和游戏的开发)收入。但是在中国,一部影片成本的回收绝大部分都靠票房,这让投资电影的风险剧增,一旦票房失败就意味着血本无归。

票房成影片主要收入,这并不健康

国产电影想收回成本,目前主要靠票房。

  中国电影集团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表示,一部电影尤其是大投资,靠票房赚钱远远不够:“投资6个亿,票房也6个亿,仅仅靠影院肯定血本无归。电影作为一个商品,它的生命周期很长,影院票房应该只是车头,然后由车头来带动其它收入。”

  乐视影业总裁张昭也认为,电影是一个产业链,其实在这个链条上,各个环节都可以挣钱,但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大家都只盯着票房:“我就觉得电影产业有那么多可以挣钱的地方,为什么大家都不去做,而是都到下游去抢,最后大家都不挣钱,所以怎么把整个蛋糕做大才是根本。”

  事实上,业内并非没有在电影衍生产品市上上的探索,华谊可谓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等影片的衍生收入都分别达到了3300多万元和2200多万元,只不过能有如此“好成绩”的影片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电影在衍生收入上依旧是空白。

影院的出路:转向场所经营

  而具体到影院,目前,大多数影院只把自己当成一个放电影的地方,也单纯依靠票房收入营生,“我觉得影院应该由票房经营向场所经营转变。”张昭说,最近几年,一些大城市的豪华影院已经在开始向场所经营转变,里面有游戏厅、咖啡厅、商店,甚至有酒吧、美食店:“这都是将来影院的发展方向。”

顽疾五:调研11年,电影分级制度依旧难出台

  4月11日,好莱坞大片《被解救的姜戈》在国内公映,可谁想到放映了几分钟,就被通知强制下线,观众被赶出放映厅,而影院给出的解释是“技术故障”。其实是不是“技术故障”大家都心知肚明。5月12日,《姜戈》重回内地影院,记者通过对比发现,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只不过删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裸露镜头。

  这是中国电影没有分级制度所导致的又一起典型事件,在海外制片公司和发行商看来几乎是不可理喻的事情,但在中国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由于没有严格的分级制度,不论什么样的影片,只要能在影院公映,任何年龄段的观众均可以买票进入。

缺乏“分级”,诸多上映的影片吓坏观众

《西游》中诸多场景吓哭小孩,引分级论。

  缺乏“分级制”几乎是所有中国电影从业者面临的难题,尤其是类型片无法真正发展起来。一方面不少好电影难以在内地市场上映,另一方面,进入市场的也并非就100%没有问题。

  比如,2010年的《让子弹飞》中,张默饰演的“六爷”切腹掏出肠子的画面曾让不少女性观众惊恐,甚至有人晕厥;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描绘的南京大屠杀和强奸场面,绝对不适合儿童观看;2013年豪取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篇》,也曾把一些儿童观众吓哭了。

分级制度早在11年前就开始调研

  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国家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分级制正在调研之中,预计不久之后就可以出台。可如今11年过去了,相关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换了好几拨,可分级制还在“调研”之中;最终不仅没有出台的迹象,“分级制”三个字甚至变成了敏感词。

  今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得主吴思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电影分级制的出台:“不管领导喜不喜欢、高不高兴,我们都应该把分级这个事情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整个中国电影才能长远发展。”

“顽疾”之外“小病”众多,跟风电影成炮灰

  除了上述五大顽疾,中国电影行业还存在着很多小毛病,它们虽然不足以“致命”,但也亟需改进,否则中国电影产业将无法持续健康发展。

毛病一,中国电影市场跟风严重

《失恋33天》之后,跟风电影死得惨。

  不论是之前的大片时代,还是如今的中小成本类型片,一旦某部影片火了,就有一大批同类影片蜂拥而上。2011年《孤岛惊魂》在国内以800万投资创下8000多万票房后,2012年就有50余部惊悚片入市,结果大部分票房惨淡。2012年底《泰囧》大卖后,据知情者向记者透露,今年同类型影片超过了60部。

  “我很担心,如果所有人都想以小搏大,那中国电影就没有大片可看了。”《二次曝光》投资人高军说,《失恋33天》《泰囧》等片成功的背后,其实有大量中小投资影片成了炮灰:“只不过人们看到的都是成功的,如果都抱着投机心理去做电影,这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毛病二,内地电影档期混乱

  一些好莱坞大片上映日期一改再改,或者突然“空降”,导致一些中小投资国产片无处可逃,直接遭遇灭顶之灾。最极端的例子如去年11月上旬,《寒战》《天生爱情狂》《幸福迷途》《新妈妈再爱我一次》等11部新片为避开年底贺岁档,挤在11月8日、9日两天之内上映,结果只有一部《寒战》全身而退。

毛病三,制片方和院线的矛盾依然存在

2012年末,发行方抱团欲提高分账比例。

  2011年底,国内八大院线曾联手对峙《金陵十三钗》制片人张伟平,双方为票房分成吵得不可开交,部分院线旗下的影院甚至直接翻脸,在黄金时段不放映该片。

  而到了2012年末,此类矛盾再次发生。贺岁档即将到来之前,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五大电影发行公司联合向全国院线提出“提高票房分成比例”的要求,想将分成比例由43%提高到45%。由于手握《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大上海》《一代宗师》等关注度极高的影片,态度十分硬气。对此,13家院线也不甘示弱,表示发行方如果一意孤行,他们不惜以不放片的手段加以抵制。最后,双方只得协商达成更为灵活有利的“阶梯式”分账。

  北京新影联院线总经理黄群飞说:“在电影市场的初期,渠道是远远大于内容;但随着渠道的增加,内容方面会越来越重,到底在哪一个结点上调整这个比例,各方还需要坐下来商量沟通。”

毛病四,票价较高,观影环境不好

  在美国,国民人均收入几乎是中国的10倍,但电影票价却中国相差无几,3D电影甚至要比中国便宜。这无疑让走进影院看电影,增设了一道门槛。

  而在观影过程中,时常出现大声打电话,旁若无人地聊剧情,以及片尾字幕刚开始放映影厅就亮灯等陋习,则是需要中国电影观众和影院共同提高的问题。

总结陈词

   一直以来,观众对国产电影的骂声多于夸奖,甚至有人发誓永不再看国产片;可当《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等影片上映时,观众们依然走进影院,或笑或哭。其实,中国电影大大小小的毛病一直存在,而这些则需要国家主管部门和中国电影人共同解决。

   比如,针对国产片公映比例低的问题,国家主管部门可以加强协调、避免重复,从总体上控制产量、提高质量;而中国电影人也是时候该放下身段,真诚地去研究观众的口味和内地的市场。虽然,观众更多时候会抓着国产片的各种缺点喋喋不休,但在其内心深处依旧渴望能看到更好的中国电影。倘若有一天,观众不骂了,不理了,不进影院看国产片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编辑:刘娟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http://www.xbgcw.net/show.aspx?page=2&am   (1482003206 ,12/19/2016 22:15:36 )
  http://www.xbgcw.net/show.aspx?page=2&am   (1482003206 ,12/18/2016 09:36:38 )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