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孔子其实只是偶尔有点二

[日期:2011-10-04] 来源:新浪网  作者:李恒昌 [字体: ]

有人说,一万年后,中国其他人将会被忘了,有两个人将被记住: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叫鲁迅;一个是圣人,一个是新圣人。这话前一半正确,后一半却未必。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学家,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被后人记住并不困难,而鲁迅作为被一位伟人树起的旗帜,却难以达到孔子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在家里排行老二。就因为他排行老二,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人称为“孔老二”。批他的人貌似借此说明孔子有多么“二”。其实,孔子只是偶尔有点“二”,倒是那些把人家从历史深巷里揪出来,不分青红皂白,乱批一起的人,才是真正的“二”。

 

孔子被人称为圣人,对于这个称号,孔子听了并不赞同,更没有飘飘然,以为自己真的比别人伟大。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做人非常低调。

 

在孔子的所有论述中,对过错的论述最为全面精辟。他说:“过而不改,是谓过。”“过,则勿惮改”,“过而改之,是不过也”,“能补过者,君子也”。他曾经赞扬颜回,善于吸取教训,“不贰过”。他还认为,人犯错误,很正常,只要改了就好。“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喜欢唱歌,每当听到对方唱一首好歌,必定请对方再唱一遍,然后跟着对方合唱。《论语.述而》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这是什么状况?按照现代思维,唱得好的人可以称之为“快乐男声”,而孔子同学,也可以称之为“发烧友”或者“粉丝”吧。

 

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听音乐沉浸到如此程度实属难得。一位在歌舞团工作的朋友曾说,我已经三个月不知肉味了。我以为是演唱会太多忙的,她却说,只有庆七一前后比较忙,其他时间闲得难受。三月不知肉味,不是因为太忙,而是因为肉太贵了,买不起啊。歌舞团演员买不起猪肉,不知是谁的悲哀。

 

关于孔子思想核心是“仁”或“礼”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读,孔子思想的核心应该是“乐”。“乐”在《论语》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全书40多处提到了“乐”。当然,在孔子那里,不同语境下的“乐”,有不同的含义,有的是指“快乐”,有时候是指“礼乐”。但是,两个“乐”在本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

 

有个村子里有几个坏孩子,经常干些调皮捣蛋的勾当。有一次,他们来见孔子,想和他“谈谈”。孔子的弟子见状,死活不让他们进来。孔子得知后,立即让弟子把他们请进来。进屋后,孔子和他们亲切面谈,不仅谈的很愉快,而且还对他们进行了引导。那些平时不愿把上访者拒之门外的人,应该向孔子学学。

 

孔子对饮食非常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据此,鲁迅先生说孔子有胃病,这如同他批判的研究结果:“扁鹊是一只鸟”。

 

孔子早年丧父,20多岁的妈妈带领他们迁居到曲阜。那时候,他们从乡下迁到鲁国都城,犹如当今时代去北京当“北漂”。正是她的这一重大举动,改变了孔子的一生,使他从一个乡下娃逐渐成为圣人。后人多称赞孟母为了孟子成长三次搬家,孔母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不用“三迁”,“一迁”就足够了。

  

孔子曾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养得肥胖强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什么叫“干一行爱一行”,什么叫“干一行专一行”。孔子的经历告诉我们最好的答案。那些经常对工作不满意,把跳槽当家常便饭的同学,可要注意了。

 

《论语.乡党》里有这样一段话:“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对于孔子的说法,善良的人解读为:孔子乐于助人,有人死了,如果没人安葬,他负责帮忙安葬。而比较有生意头脑的人却解读为这是一句广告,孔子从事婚丧嫁娶业务!看问题,关键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和立场!

 

孔子办学,提倡“有教无类”。对此,有人解读为,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年龄大小,也没有地域之分。但是,这个解读还是不全面,还包括不论智商高低、学习好坏。也就是说,孔子开办学校,不仅不交高额学费,不交择校费,也没有入学考试。只要想来学习就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教育。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他先后培养学生三千多人,身通“六艺”的高材生或者说博士生就多大72人。他的弟子颜回、冉有、子贡、子游等人都颇有成就,是社会的难得之才。从这个角度讲,孔子一个人,就是一座伟大的高等学府,甚至比肩当今的北大、清华!

 

孔子虽属文人也曾有过蔺相如关键时刻救国的壮举。当初鲁国和齐国夹谷会盟,齐国以奏乐为名,让全副武装的士兵登场,试图趁机劫持鲁定公,关键时刻孔子站了出来,指斥对方失礼,让齐景公面红耳赤。随后面对对方的不平等条款,他据理力争,成功收回被侵占的汶阳地区。人总是这样,主要功绩掩盖次要功绩。

 

 

孔子担任大司寇期间,政绩如何,史书记载不多,人们的印象也不大。倒是孔子上任七天,就杀了少正卯给人留下了深刻记忆,也给后来那些动辄杀人,不尊重人的生命的人,开了一个“好头”,作了一个“榜样”。

 

子游当了武城的县长,孔子前来察看,竟然发现子游用自己一直倡导的弹琴唱歌教化百姓,于是说:“杀鸡焉用牛刀”。当子游据理反驳的时候,孔子却笑着说:我是开玩笑的。这孔子也真是搞笑。这是开玩笑吗?纯粹是自己从心里小瞧当地百姓和子游的真诚,明明自己错了却不肯承认,以开玩笑当借口故意搪塞。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说小人难处尚可理解,说女人难处却是令人费解。孔子作为一代圣贤,为什么会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难道仅仅因为自己的老婆和所见到的南子难处,就以偏盖全?孔子口口声声说要仁者爱人。一个连女人也不爱的人,又怎么会真正爱生活、爱社会、爱他人?

 

《论语秦伯》记载: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治民之道就是治民者)应使百姓遵从正道(而行),不应使百姓知道天道(是什么)。他老人家一生辛辛苦苦,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说,核心是什么?仅凭这一句话便真相大白了。他所谓的教化人民,某些方面还是瞧不起人民。

 

孔子死前拄着拐杖倚门而唱: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危乎!唱着唱着,他5555~~。孔子为什么要哭呢?大概是担心他的事业后继无人吧!孔子有幸,他死后事业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得到了发扬广大。孔子的弟守丧之后继续发展“下线”,使孔子思想得以代代相传,以致产生了孟子、董仲舒等一大批优秀“传销员”。

 

子路遇到一个落水者,他毫不犹豫地下水救人。落水者被救上来以后,一再表示感谢,家人还送子路一头牛表示谢意。对此,子路没有推辞,牵着牛唱着歌走了。孔子知道这事儿后,大加赞赏,他说:GOOD!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有更多人见义勇为了。子路这事儿发生在现在,估计被告上法院了,更勿论奖励牛!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君不见,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自己不想干,却想方设法让别人干的人和事还少吗?大千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艺术家迪纳有句话:我喜欢我正在做的事情。喜欢这句话,也很赞赏和羡慕他的这种生活境界。可惜——

 

现实生活中与“己所不欲,施于人”相比,“己所欲,人所不欲,依然施于人”发生的概率更多。当今各种“被”事件,其根子就在于自己“所欲”,他人“不所欲”,于是,想尽千方百计“欲”人家。何故如此?因为“己所不欲,施于人”,属于损人不利己;“己所欲,人所不欲,施于人”,属于损人又利己。

 

孔子《论语》中有一段话,阐明了孔子交友的另一个观点:毋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交为人、层次、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能学到很多东西,对自己有益。这很不错。如果人人都只和超过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这句话就会成为伪命题,其结果是谁也不会有朋友。

 

分析孔子长期失业找不到工作的原因。社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那时候,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和转型时期,下岗职工比较多,社会上的“先达之士”和“闲杂之士”也比较多,特别是像他这样的试图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就想找到好工作的人很多,有“诸子百家”,要想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因此显得比较困难。

 

一个人,无论学历多高、能力多强,找工作一定要立足现实,从最低岗位干起。但是,孔子并不这样想,他要干就干国家级公务员,和国君当同事,这显然有些困难。对此,孔子并不自知,即便走投无路了,也认识不到自己的要求太高,而是抱怨用人单位有眼不识泰山。这一点显示,孔子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如果从立志当大官、仕途立功名的角度来考察,孔子的一生应该说是不成功。如果从志在“立言”,成名成家的角度来分析,孔子的一生又不是一般地成功,而是“相当地”成功。孔子去世之后,人们对他的赞美几乎用上了天下最神圣的词语,现代人称其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仅比“四个伟大”少了俩。

 

宋代米芾同学文白相间的《大哉孔子赞》是赞美孔子的集大成者: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之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亦无孔子。翻译成纯白话,就是:孔子啊,孔子,你真是男人中的男人,大腕中的大腕啊。在你之前,没有你这样的男人;你死之后,再也没有你这样的大腕,这样的男人!

 

孔子学习非常刻苦。他通过自学,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六个专业的知识。他还不远千里,拜老子为师。为了学一个曲子,反复练习,长达数月,连吃肉这样的口福也忘了,其刻苦程度和纪昌学射有一拼。不像现在的大学生,整天谈恋爱、泡吧和上网,到处装酷,以为自己很帅,一到考试就大头。

 

孔子学习,不仅学习书本知识,也善于学习实际技能,驾车就是他的拿手好戏。孔子驾车有着最优秀的驾驶技术和最深刻的心得体会。驾车绝不不系安全带,也绝不搞醉驾或70迈,而是“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如果生活在当代,孔子肯定会被评为优秀“的哥”或优秀出租车驾驶员。

 

孔子的一生,虽然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晚年异常凄凉,但可以想象,他是从来没有后悔的。假如事情不是这样,假如他当初听从老子和接舆当初的劝告,走他们指明的道路,情况将会怎样?最多,最多,中国历史上,多一个更高深的隐士而已,而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将缺少一座巍峨的高峰。

 

“三人行,必有我师”。纵观孔子一生,真正被他称为师的人少之又少,除了老子,还有教他学《文王操》的音乐大师,他很少拜他人为师。由此可见,孔师傅所说的“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不过是在某一方面有些小知识或小特长而已。事实上,孔子是喜欢“为人师”的,而不是拜别人为师。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途中迷路,子路向一老农问路。老农明明知道驾车的是孔子,却故意问子路那是谁。当子路告诉他是孔子后,那人却说,既然是天天给人指点迷津的孔子,就应该知道路该怎么走,怎么来问我。看大局清楚,看脚下困难,孔子也难免会犯常人的错误。

 

 


编辑:李薇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http://www.xbgcw.net/show.aspx?id=6418&a   (1482002716 ,12/19/2016 20:24:34 )
  http://www.xbgcw.net/show.aspx?id=6418&a   (1482002716 ,12/18/2016 07:41:41 )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