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陕西籍知名记者辞职做公益 帮助抗战老兵回家

[日期:2011-07-13]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作者:刘瑜 [字体: ]

无知与救赎

2008年对孙春龙的人生来说,具有特别的意味,除了曝光山西娄烦矿难事故以外,他还去了一趟缅甸密支那,第一次采访了一位流落在那里的中国远征军老兵。那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会由此走得那么远,以至完全“变轨”,开启了另一道门。

还记得第一次在缅甸采访老兵主动说要帮助他们时,一位老兵很轻蔑地说,好多采访他的记者都这么说,但采访完之后,连个影子也不见了,拍了照片也没给他们。孙春龙心里很愧疚,他想一定不能再让这些老人们失望了。再说,能去缅甸采访的记者非常少,如果自己再不去帮助他们的话,他们真的可能就看不到希望了。

第一位老兵李锡全的回家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当年,李锡全入选感动中国候选人,孙春龙也因为“山西娄烦事件”同时入选,他的记者生涯由此步入巅峰。可是有一天朋友的无心之问——在缅甸还有多少像李锡全这样回不了家的老人,让他突然面红耳赤。“我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因为帮助了李锡全,获得了一些掌声和赞许,就完成了对这段历史的救赎?就从此心安理得了?”

2010年孙春龙出版报告文学《异域1945》。书中,孙春龙记述了自己采访众多流落滇缅的远征军老兵,并发起“老兵回家”行动的艰辛历程。对于这一举动,孙春龙称之为“救赎”。如今,“老兵回家”的人数已达到30多位。

“请宽恕我的无知!”在《异域1945》以及各种为“老兵回家”发动的演讲中,孙春龙一律使用了这样的开头。曾经他对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一无所知,正是对“无知”的救赎牵引他这一路走来。

辞职的念头就在这一过程中滋生。老兵刘黎剑是四川人,抗战后流落云南施甸。2009年7月孙春龙帮其找家,因地名变化,难度很大。近一年之后,在一地名专家帮助下,终于在一刘姓家谱上找到了他的名字。激动万分的孙春龙去找刘老,才得知,他已去世几个月了。“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有更多的时间,我可能会提前很长时间帮刘老找到家,可能他临终前还会见到自己的亲人。后来,又连续发生了几起类似的事件,让我越来越觉得,我们真的是和时间在赛跑。”

关爱与还债

孙春龙辞职时说了一句话,“岗位变化,梦想从未改变”,“以前做记者是监督强权,现在去做公益是扶助弱者,其实两者有一个共通的地方,不管是尝试推倒一堵墙或者帮助一个鸡蛋,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这个社会的公平公正”。

在他看来,做记者只是实现梦想的一个载体,当手握公权力的时候,自己也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梦想,本来以为,一辈子就会这么做下去,但当老兵这个群体突然进入视野之后,感觉到这是同等重要、却又需迫切为之的一件事情。而且做了多年调查记者,用他的话说,接触了太多的阴暗面,也让自己有很多的悲观情绪,现在希望能有一些温暖自己的东西。

孙春龙已经去了10次缅甸了,每次去,都在想,一定要把缅甸老兵的事情都处理完,可每一次都发现,解决了这个事情,还有更多的事情在等着他去做。

对于之所以坚持下来的原因,孙春龙告诉记者,关爱抗战老兵这个事情,越做会感觉越内疚,会感觉欠他们的更多。这也是与其他志愿者不同之处,其他志愿者比如献血的,搞震救灾的,做了之后会有成就感,而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很少会有人觉得从老兵身上能获得成就感,大家都觉得是在还债,而且是很深很重的债。

“所以关爱老兵的志愿者,都很坚定,很多人,最后也和我一样,陷入其中,难以转身”,孙春龙说,“我做的这件事件,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我做得对,都会支持我。一个大家都觉得正确的事情,我的坚持,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上一页12  GO

编辑:寇娇洁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