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信任危机重重,中国红会如何走出“塔西佗陷阱”?

[日期:2011-08-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未知 [字体: ]
何谓“塔西佗陷阱”?这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根据其从政经验得出的一个结论,“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通俗地讲,可解读为:“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7月31日上线试运行,图为发布平台截图。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7月31日上线试运行,图为发布平台截图。
  红十字会的公开透明一直是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郭美美事件”以来,红十字会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近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但被细心网友发现诸多纰漏。越公开,漏洞越多,越解释,越被抹黑,红十字会像是掉进了“塔西佗陷阱”: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面对声声质疑,中国红十字会该如何重挽公众信任,走出“塔西佗陷阱”?

  信息平台要专业 岂能“带病上线”

  善款数据的出入,哪怕是因录入差错,也很容易影响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慈善机构除了要具备责任感之外,还要专业。

  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在新京报撰文说,红十字会这个查询平台,目前还没有做到这点。比如,明明统计的是玉树地震的捐款,可打开网页,发现有的捐款时间早于地震;除此之外,善款使用情况也过于简单,相比于一些民间慈善机构,专业性显得很不足。红十字总会应该明白,身为慈善机构,面临公众的“挑剔”的眼光是一种常态,最好的应对办法是以最大的责任心去完善、改进。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不仅要让公众看到善款的去向,还要展现出红会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准。

  深圳特区报刊发廖保平文章则认为,这个平台是“带病上线”,数据混乱、漏洞多多,恐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技术纰漏”,更不是“难免会有差错”,“发布平台还不是尽善尽美”等等可以搪塞的,而是红十字会在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慈善的问题。他认为,只有对善人、善心、善行、善款本身怀着敬佩和感怀,才能够“以心交心,珍贵如金”,用心去做一个准确无误地传递爱心的慈善传递者。

  重挽公众信任 须苛刻检讨自身

  面对网友们指出来的无法回避的纰漏,当红十字会以“工作量大”、“成本太高”作为说辞时,它可能未意识到,这是对自己存在价值的一种根本性消解。

  “正确的方向配以正确的态度,就仍然存有留住公众信心的一线希望。”南方都市报社论说,在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会曾向社会承诺,要做到“两公开两透明”,即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透明,招标采购公开,分配使用透明。目前的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充其量不过是在第一个“公开”上刚刚迈出了一小步而已。既然是红十字会苦心研发的信息发布平台,仅仅承载一项功能未免过于浪费,如果真有诚意重挽公众的信任,除了提供详明的捐赠信息,红十字会的财务收支、招标采购等情况也必须全面公开。

  对于一家有着全国和国际影响力的公益组织而言,仅仅公开重大自然灾害捐款信息及善款使用情况,与公众的期待、法律的要求相差甚远。第一财经日报刊发资深公益人士评论也认为,红十字会应当做的是,公布所有的捐款信息及善款使用情况,而不仅仅是重大自然灾害。公开才有价值,透明才有意义。而透明则是对外筹款的公益组织的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

  中国青年报刊发胡印斌的评论更是强调,公众对于红十字会此番的捐赠公开抱有很高的期望,万不可走走形式就行。事实上,这也是红会扭转其公众形象的良好契机,那就是以一种更开放、更公开的姿态应对公众的质疑,这样才有可能渡过危机,重新塑造公众形象。

  救赎才刚刚开始 危机远远未结束

  红十字会相关问题的持续发酵,让“塔西佗陷阱”这个政治学术语被解读地淋漓尽致,真是情何以堪,莫奈其何。

  对信任裂痕的掩盖和遮蔽,最终扩大成信任鸿沟,这不但是红十字会的灾难,更是中国慈善事业的灾难。重庆时报评论员时言平提醒红十字会,抛弃傲慢与自负,走出封闭的城堡,接受阳光的照射,如此,红会才能为中国慈善的窘迫现状实现救赎,才能填补信任的鸿沟,成为传递爱心的平台。信息发布平台的推出,只是慈善公开透明的开始,并非红会信任危机的结束。

  因为不公开、不透明、低效,导致了公信流失,品质受损。红十字会,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之下,不能不痛下决心,切实加以改进。知名时事评论员肖余恨在现代金报上为红十字会开出了摆脱“塔西佗陷阱”药方:首先,应就这个平台本身向公众解释说明;其次,投入人力,完善平台的发布系统;更主要的是,要将公开、透明、高效,作为红会的宗旨,一点一点地去做,对任何质疑,都应持“有则改之,无则解释”的态度,以自己的行动来取信于民,挽回迷失的公信。他同时呼吁,公众对红十字会多点信心和耐心,用监督的力量使红十字会成熟起来。

  重塑改革声誉 要与“倒逼”赛跑

  从舆论反应看,无论是红十字会的捐赠信息,还是中央部门的三公消费信息,都因其缺乏主动性且过于简单,难以让人满意。应该怎么公开,该公开些什么,不公开怎么办,公众在发问,改革的运行者也应该省思,并有积极的行动。

  信息公开和透明化,是我国行政和社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落实公众权利,规范政府和社会组织运行,促进政治和社会文明意义重大。长江日报评论员王亚欣毫不客气地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信息公开和行政、社会组织透明化改革上的迟缓、被动和简陋,显然有负于这样的强调。将政治和社会文明的方向性改革自觉作为一种理念,满足公众的期待,凝聚各种改革力量,形成强大改革动力,真诚而实在地将各项改革推向深入,是重塑改革声誉,聚拢世道人心的重要一步。

  如果不是“郭美美炫富”等公共事件引发舆论持续发酵,很难想象红十字会会承诺7月底推出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东方早报特约评论员潘洪其进一步对这种“被动”、“倒逼”式改革做了分析:到被“逼”无奈时才搞改革,有利条件是,“逼迫”的力量有助于大刀阔斧推进,其不利条件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如果改革需要“逼”着才能进行,说明所处局面已比较严重,改革所涉及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异常敏感,这时被迫启动改革,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操作技巧,否则只会增大改革的难度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被逼依赖”,有人总觉得目前局面还能维持,一味等待观望、得过且过的结果,往往使改革错失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最终一拖再拖、一事无成。

  东方早报该评论结语有些振聋发聩:仅靠丑闻和灾难“逼”不出成功的改革。改革成功的最大希望,永远在于改革者高瞻远瞩的胆识、冲破牢笼的勇气和果敢无畏的行动。


编辑:景昱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