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24年守墓生活闻所未闻 一个老兵的感恩壮举令人动容

[日期:2009-10-21] 来源:西安之子网  作者:陈建功 梁鸿鹰 [字体: ]

――党益民长篇报告文学《守望天山》研讨会发言摘要

 

    30多年前,为了响应毛主席“搞活天山”的号召,陈俊贵随部队秘密集结新疆,开始修筑著名的天山独库公路。在大雪封山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班长将最后一个馒头让给了新兵陈俊贵,他活了下来,而班长和副班长却英勇牺牲。陈俊贵复员后,毅然抛弃工作,拖家带口,重返天山,为班长和168名牺牲在天山的战友守墓,一守就是24年。是什么力量促使这名老兵重返天山?一家人如何熬过这段漫长岁月?武警交通二总队副政委党益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守望天山》,揭开了一个退伍老兵24年感人肺腑的守墓生活。这是一部感人至深、净化读者心灵的难得的好作品!

       

        作品在《北京文学》2009年6期头条位置隆重推出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随即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6月2日,在北京文联大厦举办了“党益民报告文学《守望天山》新闻发布会暨研讨会”。中宣部,中国作协,总政治部,武警交通部队,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北京文联的领导及在京的著名学者、作家、评论家和编辑家以及首都媒体记者等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就报告文学《守望天山》的现实意义、创作特色、建国60周年文学作品创作的可提升空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守望天山》是一部感人至深且很具艺术特色的报告文学力作。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重利轻义的商品社会中,在举国上下隆重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至,发表《守望天山》这个感人肺腑,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优秀品德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的作品,主人公陈俊贵夫妇感恩故事所提示出来的深刻内涵,对于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党益民是我们报告文学界很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创作的《用胸膛行走西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昨天我迫不急待地读了他的新作《守望天山》,非常感动。党益民善于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发掘伟大情怀,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最让我感动的是,党益民没有把陈俊贵写成高大全的人物,他写了陈俊贵的性格发展历程,毫不隐瞒陈俊贵对生活的反省,这种方式令人感动,令人钦佩。其中写到陈俊贵的妻子、儿子、女儿对他的抱怨,写出了陈俊贵不容易,同时也写出了更广大的人民对这件事的理解和崇敬。他没有把陈俊贵拔高,写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英雄。作品采用的叙事方式也很有艺术追求,采用了几个人物分别叙述的方式向我们展开了一个个的心灵,又很有各自语言特点,读很真切、很感人。我相信这部作品在广大读者中产生非常好的影响。希望我们的作家能像党益民一样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关注普通人的大境界。

        中宣部文艺局理论文学处处长梁鸿鹰:这部作品我非常认真地读了,首先被深深地感动。我给我的孩子和爱人讲了这个故事。我们现在许多人活得太腐朽了、太没落了。像这种有精神支撑的东西太缺少了,我们每天都很忙,可是我们的动力到底在哪?我们追求什么东西?我们想不起来追求什么。陈俊贵一家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榜样。党益民用很朴实、很原始的方式写出的这个感恩故事,产生的精神力量是任何大家都产生不了的。这部作品对我们感恩文化的反思,对我们孝道的反思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陈俊贵无论是作为道德模范也好,或者是作为我们现在先进典型也好,给我们提出了个很大的精神课题,应该得到非常好的重视和宣传。党益民虽然我头一次见,但是对于他的创作我一直比较关注,从《一路格桑花》到《用胸膛行走西藏》,他一直走着一条比较好的路子,他到了新疆发现陈俊贵这样的人,写了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文学需要这样的人。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著名评论家胡平:一般研讨都要提点不足,但对这个作品,我还真是没有什么意见,觉得缺点是不值得一提的。这个作品非常完美,我很少见。大家都提到感动这个词,实际上在一般的研讨会上我们并不大听到感动,因为我们现在大部分作品是不感动人的。而我读这部作品像各位评论家一样,也落了泪。他女儿在班上讲他的故事,同学们听,大家都落泪了,我也落泪了。我在过去讲课的时候经常讲到,文学是情感的符号,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像托尔斯泰讲就是感染,托尔斯泰说不仅感染性是艺术肯定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感染越深艺术就越优秀。托尔斯泰讲,我说的艺术并不是以内容而言的,换句话说我是不问他所传达的感情好坏。首先你要感动,感动越深越好,我觉得他的观点是很重要的。当前很多报告文学题材非常之重大,但是这些报告文学只有记录价值,新闻价值,报道价值,甚至于连认识的价值都达不到,因为它缺乏思想,这是当前报告文学的一个大问题,没有思想,没有个人的思想,就更谈不上情感的价值。《守望天山》谈不上重大,就是写了一家人的守墓故事,但是这个作品是非常有情感价值的,而我们要坚持文学性的写作,就必须要坚持:没有感情的东西就不写。但是现在很多作家都在写根本没有感情的东西,所以他的作品在研讨会上也很难用感动这个词来形容。而一个作品写的半天,大家说了很多话,最后没有一个人提到感动,其实是缺乏文学性的写作。 写什么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提倡精神性写作,就是因为我们处在物质的时代,而且是进步主义的时代,中国文化本就是务实的,很少有形而上的思考,也缺乏宗教意识,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的精神问题就更加突出了。现代化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口号,但是和现代性还不一样,现代性把传统意义削减掉了,而进步主义使我们对于人和人的灵魂都有一种消极。我们文学创作从生活中来,在精神上写作我们缺乏题材,而这两位人物给我们文学创作带来了这么丰富的、这么重要的题材。所以我们应该特别的给予像《守望天山》这样的作品更高的评价。《守望天山》主要写一种感恩精神,这种感恩精神在一般人看来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去守望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这两位主人公所体现的精神上的高度恰恰是文学作品应该写的。这个作品的意义在于写到了人的精神一种深度,故事非常真实,但是对于这种爱的传递又非常曲折,简直就像一部电影。

        著名评论家李炳银:阅读党益民的报告文学《守望天山》时,数次被作品中真实的人物和经历事迹感动得掉泪,经历了少有的心灵和情感的震撼和起伏,在迷蒙的现实事像中看到了一道清丽的明光。或许,我们会认为陈俊贵为了怀念和感谢班长及战友的恩情还可以有其它的选择方式。但是,在陈俊贵一家选择了用已经24年时间坚守在烈士陵园这样的行为时,我们就要对他们这样的选择给予充分的尊重。陈俊贵一家用非常艰难的经历演绎的这个近乎宗教般的感恩故事,有力地彰显了一种传统的生死相依、知恩图报的道德精神观念,在今天这个诚信损毁,唯利是图,信仰缺失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的行为和精神无疑是一个真实传奇的存在,是一种释放着纯粹大爱品德信息的山岳般对象。他不光有一种自我的反省自责态度,更有这种自甘用长久的心灵情感和行动守护来感恩的惊人举动。康德曾经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人内心深处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样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守望天山》在精神情感和道德的表现方面,已经是耸立在天山上的一座高峰,足以深深地引发我们心灵的震动。这种用无尽地艰难守护追求心灵的安稳和情感的表达的行为,是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坚定和纯粹,是超越了世俗和物质的一种伟大的真实感恩行为,足以感天动地。党益民是一位有着强烈现实社会关怀精神的报告文学作家。他长期生活战斗在军队,对于战斗、工作、乃至牺牲的战友,总怀着一种浓浓的惦念和表达热情。他的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小说《一路格桑花》等,都是他这种深情表达的很好例证。在这部报告文学中,党益民几乎将自己的文学能力收敛和有意躲藏,只是将真实故事的原本情形通过不同角度的讲述自然地记录描述下来。很好地保留了故事的生活化气息,保留了故事的自身真实自然形态,在非常朴素的展开中,再现了无声的精彩,再现了个性的超凡力量。作家这种始终把持的现实关怀视觉和相信真情可以撼动人心的文学理解,是对报告文学这种时代文体的本质接近,也是他不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守望天山》的成功,同时也是现实的报告文学创作的重大收获。

        中国社会社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名评论家何西来:我读党益民的《守望天山》非常感动,我的灵魂和我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读的过程中不断的热泪盈眶。有的段落是请我老伴念的,她念着念着就泣不成声。可见这个作品写到了读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从这个作品所达到的深度来看,跟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用胸膛行走西藏》相比,无疑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无论是在艺术上、思想上、道德上,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提升。这是一种看起来很原始的守墓的形式,但我人为作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现代意识。人需要坚守。人不管到了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信仰,需要有理想。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觉得《守望天山》这个名字好,天山是一个具体的自然的一个高可及天的一个巨大的存在,但它同时在这个作品当中成为一种象征,一种伟大的象征。《守望天山》是守望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信仰。现在很多地方道德沦落、官员腐败,但是也还有人自觉自愿地来坚守理想、坚守信仰。不管是我们的领导干部还是我们的普通党员,不管是年逾七旬的老人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都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作者选取了不同人物、不同角度的叙述,加上作者手记,一起聚焦在天山精神上,就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天山精神当中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现代的东西。恒长的、历久铭心的东西就是坚守。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澎湃的心情,能够感受到热血的沸腾、血气的升腾。作者是一线指挥员,他身临其境,所以他写出来的东西有血有肉,写出了一种大爱。首先作者心中有爱,没有爱的人写不出大爱。陈俊贵夫妇所做的一切都需要通过作者的写作艺术来放大、来阐释。放大不是扩张,作者让我们看到细处、看到更深层的精神的东西。我觉得为这个作品专门开一个研讨会还不够的,应该做更多的工作。我觉得这个作品应该印到50万、500万,我们有这么多的党员,有这么多的军队,就应该把他作为一种形象的、道德的、理想的、信仰的、英雄主义的教科书来阅读学习。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傅溪鹏:党益民这几年不断出好作品。这部作品也是很突出、很优秀。尤其是在塑造英雄形象真实性方面很客观,对陈俊贵、孙丽琴夫妇两个人的内心世界挖掘很真实让我阅读时很感动。党益民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感恩故事,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赞美了人类的一种崇高灵魂和人间大爱,这是一部典型的极好的高尚的人生观教科书。陈俊贵陈俊贵为他的班长和168位牺牲在天山战友守墓,一守就是24年。这24年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陈俊贵和他的妻子孙丽琴的崇高美德、美丽心灵,为我们点亮了一盏人生明灯。《守望天山》作品的文学性很强,在人物刻划、细节描写、文学语言方面都很成功,特别是在人性描写上入木三分。表现出了孙丽琴人性的两重性,她一方面埋怨丈夫,怨叹悲苦人生,另一方面又是那样执着的爱着丈夫,陪伴丈夫守墓。作者成功地刻划的一个真实的胸怀宽阔的有着大爱的中国传统优秀女性,歌颂了一个文化不高、纯朴善良的乡下妇女的美丽品德。作品极具文学色彩,比如表现孙丽琴因为生活磨难提早苍老,作者说“才43岁的她头发全白了,看上去头上好象顶着一座雪山,那雪山圣洁而沉重”。孙丽琴说“女人嫁人太重要了,嫁一种人就等于嫁一种命,嫁给他就等于嫁给黄连”,这种语言很耐人寻味。《守望天山》的另一个写作特色,就是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拉近了读者和人物的距离,大大增强了客观性、真实性、亲切感,使得故事更为感人。

         著名评论家丁临一:读了党益民的报告文学《守望天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既有深深的感动,也有强烈的震撼,那种盘垣胸臆的滋味难以言表。概括地说,《守望天山》是小人物,大传奇;小故事,大主旨;真切质朴,意味深长。作品以“口述实录体”的讲述方式,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普通的老兵24年来守望天山的生活场景与心路历程。在当代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已经趋向多元的这样一个大格局下,陈俊贵的生活选择可谓极具传奇意味。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兵对于为国捐躯的战友们的孤独守护,可谓意味深长,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内在精神力量。作品对于老兵陈俊贵的形象刻画,可以说是寓崇高于质朴,既真实又深刻的。通过主人公的自述我们知道,陈俊贵最初参军入伍的直接动机并不远大高尚,仅仅只是和改变个人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艰苦卓绝的天山筑路过程中,在生与死的战斗洗礼考验中,在人民军队这个大家庭的教育熏染中,陈俊贵顺理成章地一步步从普通的农民成长为自觉的革命战士,成长为忘我的甘愿为完成使命、为守护英烈而献出一生的大写的人。作品中陈俊贵的妻子儿女的讲述、陈俊贵的战友们的讲述,颇多催人泪下的动人细节,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陈俊贵的形象。陈俊贵无怨无悔地重返天山,守护烈士,毫无疑问其情感出发点在于知恩感恩;但为了自己对战友的承诺,为了烈士的业绩与精神永远不被忘怀,他和妻子儿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苦守侯在天山上,他的独特而动人的生命轨迹,则淋漓尽致地显现出善良、坚韧、痴情和忠诚。应该说,这样没有高起点高调门大道理的小人物的形象和故事,反显出别具一格,分外感人;这样的老兵对于“天山精神”的追求与守侯,正是深刻地张扬着我们伟大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永不褪色的战士本质。我深信,《守望天山》为我们深情讲述的一个老兵的传奇故事,一定能够深深打动千千万万的当代读者;陈俊贵和他的战友们以青春和生命创造的“天山精神”,也一定能够作为我们的军队和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流传。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党益民是文坛近几年杀出一匹黑马,自从这匹黑马登上文堂之后不断有好作品出现,而且一部比一部好,一部比一部成熟。他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都能写,是个多面手。这部作品他又走了一个新路子,党益的创作又上了一个台阶,非常可喜。从党益民已经出版的作品来看,他始终把自己的视角向下,向普通人,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写普通人的命运、写普通人的生活,写普通人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我看这部作品的时候确实很受感动,多次掉泪。陈俊贵夫妇这种境界、这种精神很很让人感动。这部作品歌颂了一种天山精神,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赞颂了中国传统美德,这种是人间大爱。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表面看起来很朴实,实际上很感人,文字也很干净,很有感染力,读起来感觉到很真实,很震撼。

       著名编辑家、评论家田珍颖:说不尽对这部作品的感受。我认为感恩对一个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救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不断进化灵魂的过程。作者非常真实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在我们眼前,我觉得这是作品成功的很重要一点。陈俊贵之所以达到这样精神的绝顶,感恩在自我提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陈俊贵的可贵在什么地方吗?在于他感觉到自己宇宙观出现问题的时候他马上有了决断,他不是生来就懂得把感恩提到这样的高度,他犹豫过,他也淡漠过,他在物质生活面前,甚至感受到电影收票员的那种权利,那种愉快,但是《天山行》和战友的话使他回忆起了曾经的恩重如山的经历,所以他就很快地反省的自己,而且做出了决断,这个决断太难做出了。一个平凡人可能被埋没的东西被作者发现了。作者对文学的贡献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文艺来自于国民精神的火光,而反过来又是照亮国民精神的前行的灯。作者为我们树立了陈俊贵这样一个精神的绝顶,完成了文艺的担当和文艺的使命。感恩是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就不能自立于世界之林。民族精神由很多内容组成,包括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它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它像一个隐形的纽带一样把很国民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这个良性循环的存在、壮大和发展恰恰能够达到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谐”这两个字。作者没有拘泥于陈俊贵一个人的奉献,他扩大笔墨把这件事的社会性呈现给了我们。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除了他自己的思想高度不断攀升之外,还有周围的环境,老部队、当地政府、很多热心人对他们家的感激和回报,良性循环就这样形成。所以当我们看到陈俊贵精神的时候,他不是一个人在攀登,是他的家人、整个社会帮助他、鼓励他坚持下来,越是艰苦,越是长九,越显得精神绝顶的风光。

       著名编辑家、评论家刘茵:《守望天山》题材非常独特,而且具有传奇色彩。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让一位伤残的老兵敞开他的胸怀倾诉,让读者在人物的追忆中看到了一个人和一支部队的英雄壮举。这部作品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馒头”,这是一个意味着生死存亡的馒头。陈俊贵说:“如果没有这个馒头,躺在那里的就是我。”这个馒头改变了陈俊贵的人生轨迹,让他救赎自己的灵魂,让他最终放弃的安逸的、快乐的生活,义无反顾地重返天山。陈俊贵的身上体现了无私奉献、善良、纯朴、知恩图报、吃苦耐劳、执着坚韧等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另一个关键词是“天山”。《守望天山》让我们看到这支部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修路。作者把险恶的自然环境写出来了,凸显了这支部队的战斗精神。虽然是和平年代,虽然没有枪声炮声,但是同样有牺牲,战士们在那个地方洒热血、献生命,战士们在天山修路进行着另一种战争。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英雄群体。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守墓”。作者写出了陈俊贵守墓的思想感情依据,写出了支配他行动的思想根基,清晰地写出了陈俊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感情。陈俊贵不用守墓这样一种传统的、原始的方式,不足以表达他这种感恩之情,不足以使他对自己的灵魂进行自我救赎。作者不只是写了守墓的过程,而是挖掘了他的灵魂。作者用口述实录方式,原汁原味地来写陈俊贵24年守墓传奇,非常生动真实,很多地方的语言令人叫绝。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不知道感恩,陈俊贵身上体现出来的感恩情怀是我们今天社会的宝贵财富。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著名评论家李朝全:陈俊贵24年的岁月,他大半生的价值,就在并将继续在这样的守望中度过。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班长他们的一个承诺,践行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知恩图报。这种知恩图报,这种灵魂的守望和精神的苦守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喧嚣与浮躁之中,在欲望化生存世界里,让我们看到竟然还有这样的一家人,这样的一种人,这样的一种人生抉择——放弃一切,舍弃所有,只为了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谐与平静,追求一种无愧我心的道德操守。内心和谐是人自身和谐、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倡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陈俊贵的故事因此特别能打动我们,他的坚守苦守也因此具备别样的意义和价值。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一种优秀的美德资源和精神资源。这种品格和精神犹如一面古老而珍贵的铜鉴,屡擦屡新。陈俊贵一家用24年的守望再一次擦亮了这面镜子。班长以对前后两只馒头的处理方式,从品格、道德和精神灵魂上滋养了陈俊贵一生,塑造了他的人格和人生价值取向。以后,陈俊贵又以馒头的故事教育了无数来烈士陵园参观的人和所有听过他作报告、讲述这个馒头的故事的人。他也用馒头的故事教育了自己的子女,滋养了下一代的品格和精神。去年,部队决定重修独库公路,陈晓洪代替父亲参加了这项工作。表面上看,父亲的事业传续到了儿子肩上;实质上,父亲的品德、操守、精神和魂魄也继承到了儿子身上。陈俊贵的子女都是80后一代,他们对父辈的精神坚守、精神追求由理解到认同,再到学习、效仿,这些优秀的美德资源、精神资源就这样自自然然地灌输到了他们的血液里了。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倍感欣慰的事情。陈俊贵一家的人生,贫苦,却不失尊严;艰难,却不失光彩。他们身上永葆的忠义守信、感恩图报的精神,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性光芒能打动和感染所有的读者。它能净化每个人的灵魂,引领人向着高尚之处飞升。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时代特别需要这样的精神支撑。这部作品采用同一段历史往事由多人反复进行讲述的手法,互为印证和补充,写法新颖,贴紧了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品格追求,显得自然、朴素而又富于变化。从三十八次穿越西藏,写出了曾获鲁迅文学奖的《用胸膛行走西藏》,到这次穿行天山公路而写出的《守望天山》,党益民始终像古代的采民风者一样,坚定地走在路上,作一个真诚的行走者、采风者和耐心的倾听者、严肃的书写者。他的写作实践为当下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董保存:党益民这些年来,在军事文学的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无论是《一路格桑花》、《用胸膛行走西藏》,还是《守望天山》,都在讴歌一种民族和军队的精神。这部作品有很强的人类反省意识,党益民把反省意识写得很透彻。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比较浮躁的情况下,这种反省尤为重要。

       北京市文联副主席黎晶:陈俊贵感人肺腑的故事让作家党益民捕捉到后,用他的良知和笔触传达了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感恩精神。故事太感人了,展示了一种坚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信念。

 
 

编辑:皓月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