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终结校园悲剧:让每个公民有讲理的地方

[日期:2010-05-14]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字体: ]
        心理学家、社区工作者、心理辅导志愿者、信访接待人员、基层纠纷调解者,在终结校园血案能发挥的作用一点也不比警察小。

   接连发生的校园血案让人揪心。最新一起发生在陕西汉中的校园惨案,更促使政府将保护校园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成为当下最重要的国家安保工作。5月12日,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召开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紧急会议,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出席会议并讲话,敦促各地要“严打侵害校园的犯罪”,“打得犯罪分子不敢对孩子下手,防得犯罪分子不能对孩子下手”。

   各地都在行动,比如北京就有800名校园专职保安上岗,长沙巡警持冲锋枪护送学生上下学,武汉严格落实“一校一警”制度,山东泰安在校园周边增设数百报警点———这些超常规、严密的治安防控是必须的,相信巡逻和保卫既会震慑犯罪分子,也能给孩子和家长们带来安全感。严密的治安防控,是中国版“校园安全计划”当务之急须完善的。标本兼治,首先得在“标”上将种种明显的漏洞补上。

   当然,堵之外还要疏,终结校园血案须堵疏并举,我们的“校园安全计划”也应在疏导社会心理上有所作为,因为这种“将屠刀指向孩子”的暴行不仅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其后也有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

   对此,正如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所说,“加强基层工作,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关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合理诉求,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这是很清醒和理性的认知,终结校园血案少不了在社会心理、社会矛盾、诉求表达上的“疏”。既需要“防得犯罪分子不能对孩子下手”,也需心理疏解和矛盾化解,引导不以向孩子下手这种万恶不赦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心理学家、社区工作者、心理辅导志愿者、信访接待人员、基层纠纷调解者,在终结校园血案能发挥的作用一点也不比警察小。

   终结校园血案的悲剧,不只是警察的事。

   无论是从近期的几起校园血案,还是以往的类似案件看,作案者都不单纯存在心理问题。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矛盾凸显期”,一些如拆迁、执法、分配、就业等深层次社会矛盾越加显现,这些都可能成为个人极端行为滋生的土壤。面对这些矛盾,理当尽快完善疏解的机制,防患于未然。例如,一些性格偏执,同时有才能却无处发挥的“失败者”,我们的社会语境中有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个人与单位、与管理体制的冲突,有没有一个公正的解决机制?这些无疑值得深思。

   通过化解基层深层次矛盾来避免心理的失衡,至关重要。无论什么矛盾,报复社会杀孩子绝对不可饶恕,不过如能将小矛盾及早化解在基层,便能在源头上避免悲剧。这需要上访接待者要重视每一个访民,基层纠纷调解者要协调好每个冲突,基层官员更要认真听取每一种合理诉求,关注和关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让每一个讲理的公民有讲理的地方和成果。基层越多疏导,矛盾越少积累,街头越少暴力,孩子越多安全,这样的良性循环需要基层善治的起点。

   一个心理工作者及时的心理疏导,一个社区工作者细心的服务,一个基层官员公正的矛盾化解,在避免悲剧上可能比一百个警察起得作用更大,因为,这是避免悲剧之本。


编辑:陈月浩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