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吉利收购沃尔沃 中国民营汽车企业上演蛇吞象(图)

[日期:2010-03-29]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

  3月28日,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的沃尔沃公司总部,中国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前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莱维斯。布思(前右)在签约后握手。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当日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中新网3月28日电北京时间28日晚9时许,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这桩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海外汽车收购案尘埃落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将出席签约仪式。

  沃尔沃汽车1999年被福特公司以64亿美元收购。2008年1月,吉利就曾向福特提议收购沃尔沃,但当时福特没有出售意向,提议不了了之。随着美国汽车业危机加深,2008年底,福特宣布有意出售沃尔沃。吉利力挫国际竞争对手,在2009年10月被定为优先竞购方并于去年12月与福特就收购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双方又经过3个月谈判,今天将签署最终协议。

  按照吉利集团规划,收购沃尔沃后,将在国内成立年产能约30万辆的新工厂,使沃尔沃汽车的全球年产量提高近一倍,并力争在2011年前实现沃尔沃轿车公司扭亏为盈。

  李书福18亿美元“迎娶”沃尔沃

  历时一年的“苦恋”,吉利终于如愿以偿,出资18亿美元将沃尔沃“娶回家”。

  北京时间昨晚9点20分,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系着一条黑白相间的领带出现在瑞典哥德堡新闻发布会现场,在他西装的左领上别着一枚吉利的徽章。而在他身后的大屏幕上打着吉利、沃尔沃和福特三家公司Logo.

  大约20分钟前,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正式达成协议,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100%的股权。此前业界传闻收购价格在18亿~20亿美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福特汽车董事长穆拉利出席了协议签署仪式。

  18亿美元为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汽车产业海外并购。去年北汽控股斥资2亿美元收购了萨博汽车部分资产;而京西重工以9000万美元收购德尔福的部分资产,现在这些纪录都被打破了。

  从去年3月被传出将收购沃尔沃以来,吉利股价已经从1港元,报收于昨日的4.1港元,翻了4番。

       工会放行

  “今天是吉利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沃尔沃公司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这是李书福的开场白。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史蒂芬。欧德和福特汽车CFO刘易斯。布思(Lewis Booth)分列在李书福的左右侧。

  新闻发布会开始前,李书福与布思被要求在一辆沃尔沃S60前合影,这辆刚刚在日内瓦车展上亮相的新车,可能被作为沃尔沃被吉利并购后,在国内投放的第一款车型。

  新闻发布会上,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工会组织表示,支持吉利的收购计划,为吉利与福特签署收购协议放行。

  为照顾工会的利益,李书福表示沃尔沃会长久在比利时和瑞典驻留下去。不过,他很快改口强调要“永远驻留下去”。

  显然,吉利管理层对待沃尔沃欧洲工厂的态度,让沃尔沃方面吃了定心丸。“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所有信息。”沃尔沃工会组织之一、代表公司各层主管利益的“领导者”工会组织负责人格伦。芒努松对媒体说,“我们支持收购计划。”

  三季度交割

  目前,所有的收购资金已经到位,同时,吉利也准备好了沃尔沃轿车今后业务发展所需的营运资金贷款。

  除了股权收购,本协议还涉及了沃尔沃轿车、吉利和福特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这些协议将保证沃尔沃轿车的独立运营、继续执行既有的商业计划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在中国市场建立工厂的计划,李书福表示,目前“在中国建立几个工厂、什么时候建还没有确定,不过,中国市场一定要进入,这对于沃尔沃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虽然整个发布会上,李书福都显得有些紧张。但进入互动环节后,李书福阐述了一些有趣的观点。他谈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并把沃尔沃比作一只老虎,必须回到大自然。

  “必须恢复捕食的能力,而不是在笼子里仅供观赏。这家公司有80年的历史,它的技术、品牌、质量和训练有素的队伍必须将能量释放出来。”李书福表示。

  而对于具体交割时间由二季度延宕至三季度,李书福表示,除了中国政府审批外,还会涉及到多个国家政府的审批。事实上,去年12月,中国商务部就表示将会支持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

  李书福的新挑战已经开始

  在外界的疑虑与注视下,中国汽车企业浙江吉利最终成功收购豪华车品牌沃尔沃,成为国际汽车界的一件大事。吉利掌门人李书福口中的“农村小伙”迎娶“国际明星”,书写了民族汽车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

  这是李书福的一次胜利,也是整个吉利团队的一次胜利。撇开围绕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诸多争议,单看并购行为本身,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有理由感到骄傲。

  无论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的交易失败,还是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最终如愿,其背景都是经济全球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反映在汽车界,全球并购和产业整合的步伐正不断加快。借助海外并购,也是中国汽车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在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就已经开始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发展的战略转型。这样的转型,于出身“寒微”的吉利而言,并不容易。借助沃尔沃的欧洲老牌贵族形象与技术水平,吉利或能多少改变中国汽车业的现有格局。

  从企业家个人的角度来说,尽管并购是一条实现成长的高风险路径,但一旦借助跨国并购实现企业的裂变式成长,则企业家个人的价值提升,也就具有了几何级的速度。从一个草莽英雄到世界级的企业家,这或许是深藏于李书福心中的凌云志向。

  无论如何,对于一个本土汽车品牌而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收购行动。吉利与沃尔沃的“跨国之恋”若能结出硕果,那将不仅是中国汽车业的成就,也是国际汽车业的成就。

  不过,香槟酒的清香固然让人陶醉,却不能一味沉醉其中。对于吉利而言,对于李书福而言,收沃尔沃于旗下,既是新的事业之路的起点,也是新的艰难挑战的开始。如何正视挑战,攻克难题,关乎这场“跨国之恋”的未来命运。

  先抛开吉利不谈。近些年来,中国金融、实业企业“出海”案例已有不少——这当然是中国经济不断成长的一个重要表现。伴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是一些企业的迅速成长壮大。但坦率地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就斐然的,着实不多。这样的现状其实也不奇怪,此前早就有学术研究表明:平均而言,由并购得到的回报大大低于资本成本。

  也许“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一个“出海”的企业自身情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故遭遇的挫折及挑战也不尽一致。然而,有一点却是共通的。海外并购行为,作为一种国际商务运作,其面临的种种状况比之国内投资,更为复杂,陷阱也更多。相比于国内经营,包括法律风险、汇率风险、征收风险、管理层道德风险等,无一不是挑战。

  有些企业,在国内发展一直较顺,于是对“出海”作战信心满满。豪情固然可嘉,但梦想也常常易碎。不少企业由于不太具备境外管理的能力,或是对文化差异缺少深入的分析与理解,或是对当地的劳资关系了解不够,原先以为单靠资本就能征服被并购方的浪漫主义念头,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一个经典的跨国并购失败案例,是TCL对汤姆逊的出征。TCL掌门人李东生曾说:全球化这条路一定要走,今天不走,明天也要走。这样的话语反映了李东生的信念与追求,但他后来也称“当然步伐也不能太快,太快会摔跤”。由于TCL对亏损的汤姆逊业务的消化考虑远远不足,亦由于对投资国的劳资关系了解甚少,对当地工会的力量估计不足,最终以失败收场。

  在汽车业界,也有一个知名的失败案例,即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经历数年风雨,此案最终抱憾而终。有人总结说,原因出在双方企业文化迥异,且在严重的问题面前,上汽方面缺少解决危机的经验,加上受到后来的金融危机冲击,此次收购同样也以失败收场。

  或许李书福和他的团队在决意并购沃尔沃之前,就已经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征程中的种种艰辛了然于胸。即便如此,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仍然无法回避现实与未来的挑剔追问。当双方最终签署股权协议,讨论收购价格本身或已意义不大,但是,吉利“蛇吞”沃尔沃能否消化良好,还是问号。

  目前,沃尔沃工会态度发生转变,表态支持中国吉利的收购,这是吉利走向签约的一个重要障碍的扫除。不过,北欧工会强势的传统,将在未来的时间考验着吉利的管理与应变能力。同时,企业文化的整合、境外管理的运营能力等,都在等待着吉利团队一一去梳理和提升。机遇与挑战并在,挑战甚至大于机遇,这是李书福必须直面的现实。★


编辑:马絮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