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用什么保卫隐身时代的天空

[日期:2010-01-11] 来源:新华网综合   作者:长山 [字体: ]

美国海军独立出资发展的首种隐身飞机将是X-47B。

    据《中国航空报》报道:2009年11月23日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防务省将购买40架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F-35战斗机作为新一代主力战机。如果进展顺利,日本空中自卫队将于2014年左右装备该机。届时,日本将可能成为东亚首个拥有隐身战斗机的国家。此外,俄罗斯的第四代战机T-50(俄称第五代战机)的首飞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从世界范围来看,具有隐身特性的飞机也已经成为各国争相发展、装备的机型。隐身机时代正大跨步向我们走来。

  隐身战斗机不是灵丹妙药

    战斗机历来都被视为争夺制空权的主力。从二战的东线战场到朝鲜战争中“米格走廊”,从越南战争的空中搏击再到贝卡谷地上空一边倒的空战,战斗机都扮演着天空捍卫者的角色。用一种性能相似的战斗机,通过空中厮杀,获得战场上空的控制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金科玉律”。但是在隐身时代,具有隐身特征的第四代战斗机能不能有效地捍卫隐身飞机统治的天空呢?实际上,隐身战斗机抵御隐身战斗机的进攻,仍然改变不了发现难、攻击难的现状。

    机载雷达是战斗机自主发现目标的最主要手段,不过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即便是最新型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也不能确保在视距外可靠发现最先进的隐身战斗机,利用目前最先进的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弹,也很难完成对隐身飞机的超视距猎杀。根据美国军方的宣传,F-22A的雷达面积相当于一颗钢珠,而F-35相当于一个高尔夫球。美国《航空科技周刊》估计的量化指标是,F-22A的雷达截面积只有0.0001平方米,而F-22A战斗机装备的AN/APG-77雷达对3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约180千米。按照经典的雷达方程简单估算,F-22A的雷达发现自己的距离只有13.7千米。即便是对庞大的B-2(RCS0.01),其探测距离也只有24千米。这还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发现距离。而一个视力优秀的飞行员,在良好的天气条件下能够在20千米外发现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在朝鲜战争中,飞行员的平均目视发现敌机的距离在8到10千米左右。在某些情况下雷达对先进隐身飞机的发现距离可能反而不如目视。

    依靠空基或者地基预警雷达提供预警也不可靠。以A-50预警机对战斗机目标发现距离为300千米来计算的话,它发现隐身战斗机的距离约为22.8千米。如果E-3预警机在这个距离上发现隐身飞机,那么恐怕它还来不急做出预警,就已经被击落了。目前的无源雷达和天波雷达具有在较远距离上探测隐身目标的潜力,但是前者必须依靠隐身机对外辐射无线电,而后者的精度很低且由于体积庞大而易受到火力打击。预警难、发现难、目标指示难的问题不会随着四代机的服役而得到根本改变。

    即便四代机能够通过外部信息源在较远距离上掌握了来袭隐身飞机的坐标,而实施远程攻击也非常困难。现阶段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导引头对常规目标的探测距离约为10到20千米,而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将急剧降低到0.76到1.5千米以内,这将大大降低弹头在末端的截获概率,对于具备超声速巡航能力的第四代战斗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结果,由第三代战斗机建立起来的超视距空战模式,恐怕在第四代战机之间的空战中又退回到视距内空战,甚至航炮空战的时代,至少在能够远距离精确探测隐身飞机的传感器出现之前只能这样。

    由此带来这样一个后果:用隐身飞机防御隐身飞机的攻击,其效率将甚至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模式——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雷达已经能够在很远的距离上发现来袭飞机,且当时只能进行临空轰炸,而现在的进攻手段更为丰富,甚至其完全没有必要进行临空轰炸。根据模拟计算,当敌人防区内有一架战机巡逻时,B-2被击落的概率为0.036,如果使用防区外发射武器或者滑翔炸弹,这一概率还会大大降低。这一结论不会因为对方飞机是四代机而提高多少。

4架B-2和12架F-22A组成的“全球打击特遣部队”一天摧毁的目标可达426个。

  隐身技术最先用于对地攻击

    各国研制的隐身飞机大多首先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世界上首款隐身飞机F-117虽然以“F”开头,但它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攻击机(或称战术轰炸机),根据F-117项目主管理查德·M·斯科菲尔德的说法,“‘夜鹰’的任务是携带两枚激光制导炸弹攻击东欧的导弹阵地并且返回,仅此而已。”不过,它在战争中的任务却不仅限于攻击导弹阵地。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机场的加固机堡大多数是被它击毁的。B-2则是直白地以穿越苏联防空系统,对苏联纵深地带进行核轰炸为根本目标。直到隐身技术发展到第三代,隐身战斗机F-22A才姗姗而来,这时候第一代隐身飞机F-117已经准备退役了。其他国家在发展隐身飞机方面的思路莫不如此。西欧航空强国也是首先从攻击机进入隐身飞机领域的,只不过它们的影响往往被另外一个特征——“无人”所吸引。以法国为主研制的“神经元”和英国的“雷神”无人机均采用了飞翼布局和大量的低可探测性技术,可从内置弹舱投放至少两枚精确制导炸弹,实施对地攻击。俄罗斯的隐身飞机领域也在发展。尽管人们一直关注其四代战斗机T-50,但是俄罗斯最先露面的隐身飞机却是“鳐鱼”无人攻击机。在2007年8月举办的航展上,米格设计局推出了这种隐身攻击机的全比例模型,这架无人战机重10吨,载弹量2吨,航程4000千米,它能够携带两枚Kh-31反辐射导弹或者两枚激光制导精确炸弹。尽管这些飞机也许只是验证机,或者前途未卜,但是却代表了隐身飞机的发展思路。

    除了优先将隐身技术运用于对地攻击飞机,更多的国家还首先将大量隐身技术运用于对地攻击导弹。美国空军的“空射巡航导弹”、法国的“风暴亡灵”等对地攻击导弹,均采用了非圆截面外形和隐身涂层,大幅度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积,使得发现和拦截变得更加困难,这已经成为机载对地攻击武器的发展趋势。

    新一代隐身无人机,如法国的“神经元”、俄罗斯的“鳐鱼”等均采用飞翼布局,图为英国“雷神”飞机模型。

    隐身攻击机是

    夺取制空权的捷径

    隐身技术首先运用于对地攻击,从技术上看是因为对地攻击领域引入隐身技术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隐身技术中最主要的是外形隐身技术,其对隐身效果的贡献率超过80%。但是外形隐身技术与具有高机动性的气动布局设计技术的融合却是个难题。而攻击机、轰炸机对速度、机动性等性能要求不高。以F-117为例,该机为了照顾隐身性能,损失了飞行速度、载弹量等众多技术指标,而这对战斗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单独追求隐身性,而达到较高的隐身水平相对容易。而在隐身攻击机和大型隐身轰炸机之间比较,较小的隐身攻击机则更容易实现。

    从作战使用上看,隐身飞机是绕过争取制空权这一环节,而直接“制空于地”的快捷方法之一。实际上,制空权的争夺从来就没有被限定在空中。早期的空军理论家就主张歼敌于空中和毁敌于地面相结合,杜黑在《制空权》中提出:“要剥夺敌人的飞行器,就应在能找到它的任何地方,空中或地面,加以摧毁。”他甚至认为,就像消灭鸟类一样,“仅仅射下飞行中的全部鸟是不够的,还剩有鸟蛋和鸟窝。最有效的办法是有计划地摧毁鸟蛋和鸟窝……更好的办法是摧毁它的机场、供应基地和生产中心。”在战争中,各国军方也通过无数个战例验证了这一理论。这一点用在对付隐身机时同样重要,毕竟机场、机库以及地面上的飞机很难做到光学隐身。利用弹道导弹、战略巡航导弹攻击机场将是对付隐身飞机的有效办法,而更好的办法则是用隐身攻击机、轰炸机来完成这种任务,它们拥有更好的可重复使用性,可以把更多的载荷投放到目标上。

    对于中国而言,航空工业水平距离美、俄等先进国家仍然有相当的差距,即便能够研制一种隐身战斗机,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在空战中获取技术优势。而对于中国空军而言,进攻性是这个军种的天然属性。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发展隐身攻击机,或许是一种在未来战争中快速获取制空权的有效方法。(长山)


编辑:夏风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