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记黄土高坡上走出的两位经济学家

[日期:2014-11-22] 来源:新浪陕西新闻频道  作者:未知 [字体: ]

白永秀(左三)与张维迎(左二)合影

白永秀(左三)与张维迎(左二)合影

    原标题:黄土高坡,走出两位经济学家……

  “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在“贫瘠”和“希望”之间,人们一直在抗争,一抔抔黄土,孕育出一代生命,成长了一代代英雄。

  ——题记

  1978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年份。

  年初,在陕北“地无三尺平,草无三寸高” 的黄土高坡,寒风依旧刺骨。此时,改革开放春风还在酝酿和起势之中,但未来弄潮的主角们却开始蠢蠢欲动……

  春节前后,白永秀、张维迎先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一事件发生地一个是清涧县后坪里,一个在吴堡县辛家庄。

  是年,白永秀22岁,张维迎19岁。

  白永秀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张维迎则被西北大学录取。

  张维迎当时是生产队会计、团支部书记;比他长三岁的白永秀,则刚从中学团委书记和公社团委副书记抽调到县委宣传部。

  对于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两位年轻人来说,这一机遇会如何转变他们命运呢……

  初出“农门”

  据说,参加高考时,张维迎背着一摞烧饼,考一门吃一个烧饼,考试完了,烧饼也吃完了。张维迎回忆说,上年年底考试,过后好几个月没有任何信息,正月十五过后,不少人大学录取通知书都已收到,有些甚至已经开学上课,也没得到任何消息,一直焦虑等待,直到农历三月才接到录取通知。

  当时,白永秀比他幸运些,正月初就拿到录取通知。为了去西安上学,第一天从村子走到县城,第二天乘“解放”大卡车到延安,第三天从延安坐客车到铜川,第四天从铜川坐“闷罐车”到西安,四天完成了五百公里路程……到学校时才发现离开学还有十多天。

  张维迎老家在吴堡县,那里出了一位大作家柳青。

  白永秀老家在清涧县,那里出了一位大作家路遥。

  柳青有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用这句话描写张维迎等待录取通知的心情,毕竟有很多同感。

  “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酬报和宠爱,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着现实。这也许是所有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阶层所共有的一种心态。”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这句话,无疑道出白永秀从黄土高坡走出的感受。

  ……

  这一年,张艺谋从国棉八厂考取北京电影学院。

  这一年,陈忠实从灞桥区毛西公社调动到区文化馆。

  这一年,贾平凹凭借小说《月芽儿》获得人生中的第一个文学奖项。

  这一年,魏杰比张维迎早几个月进入西北大学经济系就读,而与其一起入学的还有刘世锦等。

  ……在陕西,这些改革开发弄潮的主角们开始纷纷热身进场。

  魏杰、白永秀、张维迎等,同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经济学学子,在西安、在各自学校完成了本科或硕士期间学业。

  所不同的是,白永秀留在陕西的省城,魏杰、张维迎去了中国的京城。虽然,先前两处都曾经为皇城,但在当代中国其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日后的“主流经济学家”,大多数落脚于京城,并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霸主”。而白永秀却落脚于曾经改变他们命运的共同起点,并放飞张维迎、魏杰和刘世锦等人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为经济系),在这个被称为“经济学家摇篮”的地方,成为守候者和新一代学子的培养和放飞者。

  向上旅程

  刚从学校入世,他们便表现出超长的活力,四处讲演,文章满天飞,常就热点经济问题发表看法,从而声名远播。

  对于白永秀和张维迎来说,大体相似的阅历,因他们地域、机遇和领域不同,造就各自别样的成就……

  1991年,白永秀破格晋升为陕西师大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4年及之后两年,张维迎晋升为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

  1992年及之后两年,白永秀任陕西师大政治经济学院副院长;

  1999年及其后四年,张维迎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2000-2011年,白永秀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2006-2010年,张维迎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2010年,张维迎卸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2011年,白永秀辞去西大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两位颇具争议的院长卸任,各方关注和争议更多。

  据知情者回忆,张维迎任免时,北大校长周其凤召集相关人员,做了一个正式的官方发言,“代表学校念了一个稿子”,周其凤同时表示,“我认为我是维迎的朋友,但是不知道他是不是拿我当朋友。”

  针对张维迎的卸任,网友认为“(他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面对国有大学内一点也不亚于其他组织复杂的权力斗争,天真的张维迎无法应对,也不屑于应对”。张维迎回应说:“在目前的体制下,当官和做事完全是两码事……真正重要的是究竟做了什么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愿无愧我心。”

  白永秀辞职在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界,也引起较大震动,但较张维迎辞职引发的猜忌来说,似乎要平和得多。毕竟张维迎当时51岁,而白永秀已经56岁,在很多官办机构,55岁后“退居二线”几乎约定俗成的举动。

  西北大学方光华校长宣读任免文件,并表示:“(白永秀是)一个光明磊落的院长,一个具有教授精神的院长,一个有自知之明的院长。”

  就辞职原因,白永秀表态:为了“更好地履行教授职责……早一点让出位子,以便给年轻人锻炼与发展机会。能更好干五件事情:出书、写文章、搞课题、参加学术会议、讲课。”

  转型轨迹

  白永秀在六十岁生日时,用“四次转型”描述自己的人生轨迹,对于成长、学习、教学研究等,以及随后的打算等几个过程进行总结,除“第四次转型”和前三次转型时间、地点等与张维迎有微小差别外,两人奋斗的大体脉络,可谓异曲同工。

  第一次,身份转型。

  从农村到城市;从陕北到关中;从“社员”到“学员”;从“农业粮”“制造生产者”到“商品粮”“使用消费者”;从“兵头将尾”的农民到“地地道道”的市民。

  第二次,职业转型。

  从教学管理到教学科研,再从教学科研到教学管理;从“科员”到“处员”;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

  第三次,科研转型。

  从纯粹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型;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向综合经济问题研究转型;从带领小型团队研究,向带领大型团队研究转型。

  第四次,体制转型。

从官办大学院长,到民营研究院院长转型;从个人业务工作所累,到个人学术能力提升转型;从理论与实践结合,到学术研究与咨询活动结合;从官办大学教授,到民间咨询、培训师结合;从官方研究机构,到“民间智库”为官方机构服务转型。

  在张维迎和白永秀的经历中,为人坦诚认真人所共识,处事棱角分明人所共识,爱之唯恐不足,狠之唯恐不切,这些个性冥冥中决定其命运走向。

  张维迎在进入国家机关和北京大学时,是由知名学者牵线促成。白永秀在来西北大学时,经管院领导非常看好,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时任西大校长陈宗兴亲自督办调动事宜。命运中的这些贵人,折射出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影响力。

  精彩语录

  精彩言论频频,是白永秀和张维迎两人绝活之一,不同的是张维迎偏重于比喻,白永秀偏重感悟。这些智慧火花,成为见闻者广泛传育的经典。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张维迎做了一个比喻:假如把月亮交给一位农村老太太,月亮产权是清楚的,但没有效率,美国人随便就飞到月亮上去了,这个老太太管得了吗?

  由此他提出观点:进行产权改革,并不是因为产权不清楚,而是因为现存的安排没有效率。

  描述国有概念,用白永秀的话说:凡是抽象的,都是劳动人民的;凡是具体的,都是别人的。评论监督机制不完善,他如此抨击:有钱的想吃啥吃啥,想玩啥玩啥;有权的想干啥干啥,想去哪去哪。没钱没权的想骂啥骂啥,想骂谁骂谁。

  谈及规则和制度时,白永秀如是做比:一个人确定吃火锅,大家跟着去,他一个人点菜,这叫“独裁”;十个人确定聚餐,每人各点自己喜欢的,这叫“民主”;全班去吃自助餐,吃自己最喜欢的,这叫“自由”。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张维迎信仰的“自由市场”遭到质疑,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说:这好比我们坐在一辆牛车上,突然看见一架飞机失事掉了下来,牛车上的人会惊呼:哎,你们看,还是牛车安全嘛。

  在对国有资产的认识,张维迎认为:“许多国有资产是冰棍,不用也会自然消失的,只有运作起来才会产生效益。管理层收购国企,实现了产权和管理权合一的效果。即使是‘零价格’甚至负价格转让,国家也不一定吃亏,因为很多国企都有很多的负债和职工负担,这就好比你带着女儿改嫁和你单身一个人改嫁时的谈判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白永秀在剖析中国人劣根性时说,中国人从解放后50年来一直在盯着、论证资本主义啥时灭亡,而自己却50年没有发展。在描述城管的蛮横时说:有产阶级追的无产阶级满街跑。

  张维迎在演讲中声称,中国经济发展要靠“柳传志们”,而非周小川。

  研究建树

  白永秀著述甚丰,在《管理世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文摘》、《经济学文摘》等刊物转摘、转载100余篇(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70余篇,收入大型工具书数十篇(次)。

  在白永秀论文、专著、编著的科研成果中,“现代企业”、“后改革时代”、“西部”、“区域经济”、“城乡统筹”等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反映出其科研轮廓、要点和重大成就——区域经济、企业咨询、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新中国经济学》、《国际视野下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研究》等,以及全国省域和陕西县域城乡统筹评价体系,成为“填补国内空白”和“标志性”科研成果,被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等多个地市和县域采纳。多年积淀,白永秀成为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市场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等方面最具权威的专家之一。

  在张维迎的著述和演讲等的观点中,“契约”、“产权”、“信任”、“企业”、“双轨制”等,基于其留学背景,在国外发表论文不少。而双轨制、国企改革和大学改革的观点,引发最引发争议尤多,也成为观点犀利、“挨骂最多、时间最久”的经济学家。

  “能耐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在观点引发争议方面,张维迎和白永秀“都不是省油的灯”,叫好者有之,叫骂者不乏其人,面对争议缠身,他们依然平淡视之,折射出学者风骨。

  几经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学术阅历,在“主流经济学家”中,白永秀多次入围影响力重大的评选,成为中国经济届“后改革时代西北王”。张维迎保持当年锐气,多次入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改革30年经济30人”等。

  几十年后,从黄土高坡走出的两位农民书生,成为影响、推进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经济学家,并成为继薛暮桥、孙冶方、厉以宁、吴敬琏等之后的“第三代经济学家”。

  从学历看,两人是从中学生、本科生、硕士生等一步一步走过来;

  从职级看,两人是从副教授、教授、院长一步一步走过来。

  从学术水平看,几十年时间,几十部专著、几百篇论文,洋洋洒洒数百万字,有为大政方针提供参谋的智慧,也有“为往圣继绝学”的思索,是别人的学子,也培养出自己学子。

  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研究前沿,但两个人有了自己的侧重和方向,张维迎偏重于理论探索和引进,白永秀致力于实践和应用;白永秀研究重点在国际视野下的西部和产业,张维迎研究方向在全球视野下全国和宏观;张维迎偏重于上游政策的设计,白永秀偏重区域和产业推进……

  于是,便呈现出不同个性与特色,著述多了,少年头白了。

  有人赞赏,有人嫉妒,有人欢迎,有人抵制,有人……

  白永秀曾经说过,人有两种:

  一种是心态很好的人,整天有啥说啥,但被人看不起,认为他们浅薄,没有文化内涵;一种是心底深沉的人,有事装在心里,什么都不说,被人不了解,让人很胆怯也很佩服,认为有文化内涵。 但当领导的人,却喜欢第二种人。

  白永秀和张维迎属于哪一种人?或者哪一种都不是,还有其他选择?

  这个,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或许,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作者简介:

  虎子,陕西周至人。199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曾担任华商报部门主任、首席记者等。现供职一家研究机构。西安市作协会员。


编辑:范莉莉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http://www.xbgcw.net/show.aspx?id=20949&   (1482001682 ,12/20/2016 17:40:47 )
  http://www.xbgcw.net/show.aspx?id=20949&   (1482001682 ,12/19/2016 15:41:33 )
  http://www.xbgcw.net/show.aspx?id=20949&   (1482001682 ,12/18/2016 03:44:09 )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