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八旬老人免费帮小伙卖菜4年 因小伙曾给她借100元

[日期:2012-12-19]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在西安小南门早市,一个卖蘑菇的摊位上,每天早晨都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麻利地称菜、装菜、收钱。菜贩们说,4年多,她一直义务帮河南小伙看摊卖菜。老人说,帮忙仅仅是因为4年前宁发水借给她100元钱,让她很感动……

  问了几家 只有小伙借她100元

  昨天上午9时,记者很容易就打听到了这个帮人卖菜的老人,她叫李淑瑞,84岁。记者看到她时,她正围着围裙在一个摊位前吆喝着:“蘑菇、香菇都是新鲜的,放心买吧!”

  记者了解到,这个摊位的主人叫宁发水,河南人。他说,“我姨(李淑瑞)人好得很,天天来帮我,我给她菜她不要。我说要给她发工资,她还生气呢!”谈起帮宁发水卖菜的原因,老人说,4年前的一个早晨,在早市上买菜的李淑瑞在路边摊看上一件衣服,可钱不够。于是,她尝试着向自己经常光顾的菜摊老板们借,一连问了几家都遭拒绝。当问到河南小伙宁发水时,小伙子二话没说从兜里掏了100元钱给她。这100元的温情,让老人难以忘怀。

  第二天,老人将钱还给宁发水时,看到宁发水一个人忙不过来,李淑瑞就说:“我帮你卖会儿菜吧!”

  这一帮,就帮了四年。

  不图回报 风雨无阻帮忙四年

  从此,每天早晨,在小南门早市,人们总能看到李淑瑞忙碌的身影。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上午不到7时,李淑瑞都会从红缨路家里骑自行车来到宁发水的小摊。四五米长的菜摊,她和宁发水一人负责一半,摆菜、称菜、收钱,样样她都得心应手。

  一直忙碌到10时许,早市散了,她把收到的钱交给宁发水,帮忙收拾好菜摊后回家。

  “我也不记得帮了多久了。”李淑瑞笑呵呵地说,自己什么也不图,就是因为宁发水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帮过她,现在她帮他算是还这份情。“我姨至少都给我帮了4年忙了。”宁发水说,他当时看到老人借不到钱很为难,也没多想就借给了。不曾想,老人居然为了这100元的帮助,义务帮他卖了4年菜。

  上午10时20分,早市散了,李淑瑞推着破旧的自行车回家,不到100米的一路上,不少菜贩和她打招呼,“老人家,又来给你干儿子帮忙了?”“来,我给你拿几个红薯。”“我给你割块豆腐。”“这人好得很,看谁忙就给谁帮忙。”菜贩张女士说,每天早上都能看到老人来给宁发水帮忙,有时她的摊位要是顾客多,老人也会给她帮会儿忙。

  李淑瑞说,菜贩子都和她很熟悉,大家不时会给她拿些菜,这么多年,她吃了不少免费菜。她说:“大家都对我好,我给大家帮忙心劲大着呢!”

  “碑林好人”她被提名候选

  李淑瑞的家在红缨路中国通信建设第二工程公司家属院,因老伴姓梁,院子里的人都称她为“梁妈”。昨日上午,记者送她回家,刚一进院门,邻居们纷纷打招呼,“又去给你干儿子帮忙了?”“梁妈可是个大好人。”家属院门卫吴师傅竖着大拇指说,前不久,家属院腾了间小房子给老人做活动室,梁妈就从家里拿了三张桌子,还自掏腰包买了3副麻将,供大家娱乐。

  说起热心肠的“梁妈”,红缨路派出所刘警官颇有感触,“每年大年三十晚上12点前,梁妈和女儿就会端着热腾腾的饺子来,让我们非常感动。”

  “这算啥好事,我就是闲不住。”梁妈笑着说。

  昨日上午11时许,碑林区张家村街道办一名工作人员来到“梁妈”家里,她说,梁妈做过的好事多着呢。最近区上正在评选“碑林好人”,她来问“梁妈”要照片,准备给她上报。“‘梁妈’已被选为‘碑林好人’提名候选人。”张家村街道办文化站刘科长说。

  面对众人称赞,老人说:“人和人都是相互的,你帮我,我帮你,大家都开心,这有啥值得报道的呢。”

  专家:雪中送炭会让人铭记一生

  你身边有过哪些小感动?当有人遇到困难时,你又会怎么做?是欣然同意还是直接拒绝?

  昨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10名市民,对于借一元钱坐公交的请求,名被采访者均表示,如果借钱的人不是职业乞丐,就会借给对方或帮其刷卡;如果是借电话一用,10人均表示,不会考虑,但如果对方真有急事就会帮其打电话。昨日,陕西天语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中心主任陈凤山说,现在社会有很多正能量的东西,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这个社会的诚信度还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人曾经被骗子用类似博得同情的手法欺骗过,因此就会有戒备心理和自我保护心理。另外,做好事反被讹的事情屡见不鲜,也凸显出这个社会的诚信危机。很多人因此就不愿再帮助陌生人,这反映了人和人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李淑瑞老人身上是最好的表现。”陈凤山认为,人在危难时会产生恐慌和无助心理,此时,如果有人出手相助,就会消除他的恐慌心理,让他觉得温暖,这种感谢也会转化成感恩。锦上添花难以让人记住,而雪中送炭让人铭记一生的原因也在于此。 本报记者 杨皓


编辑:周琦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