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让座何必要走到“抽耳光”的地步

[日期:2012-08-31] 来源:腾讯评论  作者:未知 [字体: ]
抽耳光代替规则,让座必成闹剧
让座是我们社会大为宣传的好人好事

有规则的“让座”很少会乱

我们先还原两个熟悉的场景。公交车上,有人把包放在自己旁边的空座位上(其余座位已满,放包是为了减轻负重),这时上来一个人,两人甚至不需要言语交流,放包者就会自觉把包挪到身上,空出座位让来人坐,这样的默契就源自一种清晰明确的规则:有空座位我就可以坐。不需要“扇巴掌”解决。

火车上,有人买了站票,但不是全部站次都是满员,站票者有空间去选择暂时空出的位子坐。但当座位拥有者拿出火车票那么一晃,让座自不待言。这样的默契也源自一种清晰明确的规则:我有坐票你没有。也不需要“扇巴掌”来解决。

以上两种,都是“让座”,却鲜有争端甚至暴力事件发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各有一种广为接受的、责任明晰的规则。

无规则的“让座”会发生荒唐事

公交系统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不能说谁给的价格高,谁就有座位,那么必然有·一部分人在拥挤的公交中会失去座位。一般看来,公交车上的座位分配可以有三种模式:1,无差别的先到先得模式。这是人类最朴素的占有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排队”秩序;2,差异化模式。设立老、弱、病、残、孕专座(非此类者不得占用),其余座位的分配模式等同第一种;3,让座优先级模式。老、弱、病、残、孕专座先让,当这些专座仍不够用时其它座位也要让。

之所以给特殊人群让座会走到“抽耳光”的地步,就在于这三种分配模式都有支持者。年轻人抱怨“我们压力大,上班累”,学生抱怨“我们书包重”,言下之意是他们对座位的需求并不少于特殊人群。在给特殊人群让座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的社会,因“让座”发生什么荒唐事都有可能。

“让座”规则的形成要靠民主

牵扯到公共事务的规则,当然要由公众决定。所谓公众决定,就是以大多数人的意愿为规则。既然“让座”问题在社会上引起这么多纷争,为何不举行听证会让公众自己去决定座位的分配模式?

但是有一些基本的事实要向公众交代清楚。公交车急刹车的情况并不罕见,站着的人如果没站稳、抓牢,就可能因为惯性向前俯冲跌倒在地。如果是孕妇跌倒,可能会流产;如果是怀抱小孩的人,小孩可能飞出去;如果是老人,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老、弱、病、残、孕”中,“老人”排在首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公交车是最常发生老年人跌倒的位置之一,而跌倒是老年人伤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2002年全球有近40万人死于跌倒,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50%以上。

让座为何走到了“抽耳光”的地步?
带小孩的女士抽了旁边未让座男子一巴掌

把道德和规则揉在一起让人困惑

我们翻遍全国各地出台的《公共交通车辆乘坐规则》,发现都有这样类似的一条: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优先上车,其他乘客应该主动给他们让座。注意,在法规的各自表述中,用的都是“应该、应、应当”这样的词汇。

那么这些规则是倡导性的呢还是强制性的呢?车上的广播“请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中的“请”是纯粹的礼仪客套呢或也是倡导性的?如果是倡导性的,就是非强制的,就是关乎道德的。是道德,让座就是“发扬风格,道德水准高”;是“规则”,让座只是履行了规则的寻常举动——比如德国公交上的专座,如果弱势人群没有坐,那其他人可以暂时占用,但一旦有弱势人群来了,占用者必须马上让座(还座),还要对自己刚才的占用说对不起。…[详细]

在道德稀缺的地方,就需要制定清晰的规则去慢慢形成某种道德,如果这样的规则再表述得像“道德”,就会让人无所适从:抽人耳光者自认为让座是规则:你必须让;被抽者认为让座是道德是自由:我可以不让。

规则是双向的,受让者也不是什么都无需做

在“让座”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以下的情况:1,不道谢(道谢不是必须);2,不返还(下车之前已经忘记了曾经让座的人);3,私自转让(一个老太太把座位让给他的半成年的孙子);4,得意忘形(完全忘记了站着的人很辛苦);5,不回报(让座的人有很重的箱子,受让者却不主动协助扶持)。

实际上,最容易引发矛盾的上述5项,对受让者来说,并不难克服。除了上述,受让者也可以这样做:

1,明示要求,因为很多人老得不明显、身体不舒服也不易分辨、孕期不长看不出。

2,借助第三人促成让座,不是不合时宜的方法,可以要求司机、售票员协助。

3,适当补偿,一个人在公交车上让座和在长途车、火车上让座是有界限区别的(比如孕妇在火车上睡上铺不方便,就可以给下铺补偿差价协商调换)。

从让座看中国的谬赏主义
随处可见的劳模评比、表彰

让座的巴掌也抽向了谬赏主义

谬赏主义源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句话,“不能谬赏,不要滥罚”。让座的问题,就和中国传统上那种“谬赏主义”有关,即把一切行为道德化,履行职务、履行规则都变成了道德问题。在我们身边经常能看到将干好本职工作叫“奉献”,碌碌无为叫“敬业”,公务员叫“公仆”。

谬赏主义的逻辑是,即使将本来应该的事情加以拔高,使其具有道德感召力,也会为整个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人们就会学习模仿。但这种谬赏主义很容易弄巧成拙,本质是它抽空了那些“应当”的事情中行动者的责任与义务。当“应该”的行为成为褒奖时,人们就可以说,我不想受表扬,所以我可以不这样,我可以不让座。于是“应该”的底线便向后撤退。…[详细]


每个人都有成为“老弱病残孕”的趋势和可能,如果让座能形成稳定的规则,没有人会吃亏。


编辑:秦燕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