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陕西省第一座水利专业博物馆开馆

[日期:2012-08-23]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张波 [字体: ]

  昨日,李仪祉纪念馆在泾阳隆重开馆。 记者张波 实习生杨子晗 摄

       昨日上午,我国近代著名水利学家、教育家李仪祉纪念馆在咸阳市泾阳县建成开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是为纪念我国近现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弘扬悠久三秦水利文化而修建的一座水利专业纪念馆。同时也是陕西省唯一的一座水利专业纪念馆,第一座水利专业博物馆。

       展馆功能

       展馆集多功能于一体

       展示收藏 教育宣传 文物保护……

       展馆集多功能于一体

       李仪祉纪念馆坐落在泾阳县王桥镇的李仪祉墓园内,南邻关中环线,距西安市60公里。纪念馆建设共分为水文化大道区、纪念馆区、仪祉墓园区三大部分。纪念馆从2011年1月破土动工,历时一年零六个月建成。

       馆区展陈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集展示收藏、教育宣传、文物保护、研究交流等功能为一体,集中展示了以郑国渠为代表的古代水利发展史,以“关中八惠”为代表的近现代水利发展历程,彰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水利取得的巨大成就,憧憬了陕西“十二五”及未来水利发展的宏伟蓝图等。

       一层展陈区中央大厅为核心展区,主要通过声光电控制的沙盘模型,讲述李仪祉先生兴建“关中八惠”的场景,展示陕西水利规划的远景蓝图。古代水利展区,以历代引泾灌溉历史为主线,通过历史文献、图标、模型等形式,全面反映三秦悠久的治水历史和丰富的治水经验。近现代水利展区,以人物纪传的形式,以李仪祉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反映陕西近代水利取得的突出成就。

       二层展陈区内,陕西水利展区以兴建的宝鸡峡、羊毛湾、冯家山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为主体,重点反映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水利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未来水利展区以开工建设的引汉济渭、渭河治理、东庄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为主体,重点展示陕西水利“十二五”规划和发展前景。水利科普展区主要通过参与性知识答题、图标、模型、漫画等形式,达到普及水利科技知识的目的。

       延伸阅读

       辛亥革命成功后,李仪祉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水利建设中

       规划兴建“关中八惠”

       李仪祉先生毕生以治水为志,被誉为“中国现代水利先驱”和“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昨日,本报对李仪祉嫡孙李晑进行了专访,他给我们讲述了自己眼中的祖父。

       两次留学德国攻习水利

       李仪祉1882年2月20日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09年自京师大学堂毕业后,李仪祉先后两次留学德国,攻习水利。在德国留学4年,刚开始学的是铁路,看到家乡陕西十年九旱、民不聊生的现状后就改学水利。留学期间,刻苦攻读西方现代科技知识,精心钻研水利工程技术。

      “1911年武昌起义后,身在德国学习的祖父李仪祉心急如焚,毅然辞去柏林东方学院讲授中文的邀请,买了一把手枪和几十发子弹,只身回国,投笔从戎,参加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后,祖父便把毕生精力和心血投入到水利建设的事业中。”李晑说。

       创造性地确定“防洪”等水利专业术语

       李仪祉归国后,兴教办学,传播西方水利科学技术,培养水利人才。从1912年起,先后参与创办了西安私立三秦公学、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前身)、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后并入西北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等学校,担任陕西省教育厅长、西北大学工科主任和校长等职务。

       李仪祉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执教。期间,亲自编写《水工学》《水工实验》等水利、数学教材,系统介绍阐述了西方水利科技的最新成果,填补了中文教材的空白,尤其是他创造性地确定了一大批如“水利”、“水利工程”、“防洪”等水利专业术语,奠定了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基础。

       “他最得意的作品是泾惠渠”

       李仪祉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

       1922年~1938年,李仪祉断断续续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1932年,他主持建成泾惠渠,这是我国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成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开创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先河。随后,又相继规划兴建了“关中八惠”其他七渠(洛、渭、梅、黑、涝、沣、泔),以及陕南的汉惠渠、褒惠渠、湑惠渠,陕北的织女渠、定惠渠,成为我国当时现代化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楷模。至解放前夕,陕西省灌溉面积达336万亩。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更为陕西现代水利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祖父被百姓们誉为‘活龙王’。在祖父的遗嘱中,只字不提个人和家人,他一直惦记着泾惠渠。解放前,祖父每月工资不到四百大洋,有一半都捐助到建渠里边,他最得意的作品是泾惠渠。” 李晑对记者说。


编辑:秦燕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