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十大元帅评定标准:初步方案中毛泽东为大元帅

[日期:2011-11-03] 来源:人民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十大元帅正符合这个严格的标准。“红军之父”朱德元帅年高德昭,“红军猛狮”彭德怀元帅勇猛刚烈,“红军灵鹰”林彪元帅常战常胜,“军神”刘伯承元帅多谋善断,“贺胡子”贺龙元帅创立源头,“诗人”陈毅元帅能文能武,“政治元帅”罗荣桓元帅军政皆能……

  本文摘自《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欧阳青著,黄河出版社出版

  在评定高级军衔的初步方案中,毛泽东为大元帅。除了后来被授予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外,被评为元帅的还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被评为大将的还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人。

  毛泽东当时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是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理应被授予大元帅衔,是众望所归。

  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5月任中央军委书记,后与贺龙等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1931年底任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指挥红军的反“围剿”作战。长征中,为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战争初期,同毛泽东等转战陕北,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8月,兼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部署、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战略决战,并指导了北平、湖南、绥远、新疆等地和平解放工作。整个革命战争时期,一直是我党军事工作主要负责人之一。

  刘少奇,早年从事工运活动。1934年参加长征,先后任红8军团、红5军团中央代表,红3军团政治部主任。在1935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抗战初期,领导华北地区的敌后抗战。1939年11月进入华中敌后,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领导皖东军民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任新四军和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政委。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同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等领导整编部队,坚持华中敌后抗战,挫败日伪军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扫荡”。1943年3月起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期问,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解放战争时期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并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参与制定夺取解放战争彻底胜利的重大战略决策。

  邓小平,1929年12月领导发动百色起义,任红7军政委和前委书记。1933年后曾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34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同师长刘伯承领导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45年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晋冀鲁豫军区政委。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刘伯承奉命指挥晋冀鲁豫部队反击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攻。1947年6月,同刘伯承率晋冀鲁豫军区主力12万大军强渡黄河,实施战略反攻。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政委。同年11月,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同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一起指挥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对徐淮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发起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后,任第二野战军政委。1949年4月,指挥第二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攻占南京。后与刘伯承率部解放西南诸省。

  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三人,在革命战争时期,对创建人民军队,领导武装力量对国民党军作战,参与战略决策功勋彪炳,授予元帅衔当之无愧。1955年授衔时,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刘少奇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

  大将的名单中也曾经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以及张鼎丞的名字。

  李先念,1927年参加领导了黄麻起义。1931年后任红四方面军团、师、军政治委员。1939年初进入豫鄂边地区,相继任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司令员、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开辟豫鄂边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5师师长兼政委,领导部队积极向敌后发展,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和国民党顽军的挑衅,巩固和扩大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中原军区司令员。1948年5月,任重建的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参与军事、政治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谭震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纵队政委、军政委、福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红军主力长征后,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部长、副主席,和张鼎丞、邓子恢领导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初期,任新四军第2、第3支队副司令员,率部开辟皖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领导军民反日伪军“扫荡”、“清乡”。解放战争初期,任华中军区副政委兼华中野战军政委,同粟裕指挥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后兼任内线兵团政委,与许世友一起指挥胶东保卫战,并参与指挥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为总前委成员,参与战役的组织指挥。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4月率7兵团强渡长江,进军浙江。建国初期,任第一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副政委、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

  邓子恢,1928年7月任闽西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和红军第7军团党代表,参与创建闽西苏区。后任红12军政委。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与张鼎丞、谭震林领导游击战争多次挫败国民党军的“清剿”。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开展皖东敌后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第4师政委,与师长彭雪枫领导军民进行反日伪军“扫荡”的斗争,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1948年5月兼任中原军区副政委,参加淮海战役的组织工作。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委,参与组织指挥解放中南的重大战役。

  张鼎丞,1928年领导福建永定县农民暴动。后任闽西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闽西红7军57团团长。后任中共闽西特委军委书记、第4军第4纵队党代表、福建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率部转战赣南、粤东北,反击国民党军“会剿”。1934年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同邓子恢、谭震林等一起,领导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2支队司令员,率部进入苏南地区,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任新四军第7师师长。抗战胜利后,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曾参与组织苏中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福建军区政委。

  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四位原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卓越功勋。所以,授予他们大将军衔也是理所应当的。授衔时,李先念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谭震林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张鼎丞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955年授衔前毛泽东建议:“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都未授元帅或大将军衔,最后确立了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人选。

  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十大元帅正符合这个严格的标准。“红军之父”朱德元帅年高德昭,“红军猛狮”彭德怀元帅勇猛刚烈,“红军灵鹰”林彪元帅常战常胜,“军神”刘伯承元帅多谋善断,“贺胡子”贺龙元帅创立源头,“诗人”陈毅元帅能文能武,“政治元帅”罗荣桓元帅军政皆能,“北方帅星”徐向前元帅智勇双全,“儒帅”聂荣臻元帅儒雅忠勇,“叶参座”叶剑英元帅机敏异常。他们的鸿才睿智,垂范后世;他们的盖世功勋,彪炳史册。

  1955年我军实行的军衔制,对授予元帅军衔人员的标准规定得很高。这年2月8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由国家主席毛泽东批准公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写到: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对元帅军衔的批准与首次授予权限规定得也很高:元帅军衔,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决定,由国家主席命令授予。

  最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0人。

  元帅这个地位显赫的头衔,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

  元帅一词用于官职名称,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当时是表示对军队中资历、威望和战功最高者“将帅之长”的一种尊重的称呼,还不是官职名称。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如公元578年的北周宣政元年,宣帝宇文氲任命其叔父宇文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史书中对“帅”的记载,在《左传·宣公十二年》里“命为军帅”和《汉书·赵充国传》“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里的“帅”,都是指军队中的最高级别指挥官,如元帅、统帅。到了隋、唐、五代和宋朝,战时都开始设置元帅职务,而且按其职权轻重和执掌分工,冠以不同名号,如“天下兵马元帅”、“兵马大元帅”、“行军元帅”、“行营元帅”,其中又有“都元帅”、“元帅”、“副元帅”的等级之分。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到了金朝,战时设置元帅府,任命不同级别的元帅,专掌征讨之事。元朝各道、州,凡有军旅之事的地方,则设置都元帅府或元帅府、副元帅府,任命不同名号的元帅,掌管当地的行政及军事大权。明朝,在枢密院之下设置诸翼元帅府,任命元帅、同知元帅等官职,统军征战。

  元帅一词用于军衔称号,以表示最高军衔,则始于16世纪中叶的法国军队。当时法兰西二世首次授予4名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称号。至19世纪的拿破仑一世,法国先后有44人被授予元帅军衔。继法国之后,元帅军衔先后被许多国家所采用:16世纪有日尔曼帝国,17世纪有奥地利、俄国,18世纪有英国,19世纪有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日本,20世纪有苏联、中国、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芬兰、印度、泰国、朝鲜、蒙古、埃及、苏丹、巴西等国。有的国家将元帅区分为不同等级。元帅级别设置最多的国家是苏联,设有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主帅、元帅四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元帅区分为帝国元帅和军种元帅两个级别;朝鲜的元帅,区分为元帅和次帅两级;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的法律文件规定,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两级,只是大元帅设而未授。有的国家还将元帅区分为不同种类。一般分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和空军元帅三种。苏联还在陆军中又区分为炮兵元帅、装甲兵元帅、工程兵元帅、通信兵元帅等。

  话题又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他们何以被评为元帅军衔?尽管《军官服役条例》对此作了阐释,但一些具体情况还需要作进一步阐释。

123下一页  GO

编辑:相蒙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