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用简识繁:汉字使用的“中庸之道”

[日期:2009-10-30]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 [字体: ]
    简介: 关于该不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眼下再度引起热议。有人“拍砖”,有人“力挺”。  作为一个汉字研究者,我的观点是用简识繁。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每个汉字几乎就是历史信息的储存箱,它 ...

    关于该不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眼下再度引起热议。有人“拍砖”,有人“力挺”。

  作为一个汉字研究者,我的观点是用简识繁。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每个汉字几乎就是历史信息的储存箱,它的结构及其笔画都蕴藏着大量的信息,能反映过去,能直观现在,也能预示未来。汉字形体保存了丰富的文化资料,汉字是研究中国文化的绝好材料。用陈寅恪的话来说,就是“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不容否认,繁体字的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确给人们学习、书写、认读、记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化字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汉字难认、难读、难解、难查、难记等缺点,是符合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使用规律的。但是,汉字简化的弊端也同样不可小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汉字的简化实际上就是信息的“减化”。汉字笔画的一简再简,古人造字的智慧,造字的理据,很大程度上已被掩盖遮蔽了,因此,简化汉字实际上就是在“减”化信息。比如“災”字,最初的意思是水灾和火灾。水来火将蒸发,火起水以灭之。这个字本身不仅表明水、火之灾是古代社会最牵动人心的自然灾害,而且还寄予了先人期望以“水”将“火”灭,“火”将“水”蒸发,有灾免灾,雨顺风调的良好愿望,表现出先人造字的智慧。可是简化字的“灾”字,却是“家”中起“火”,无“水”以灭。汉字的简化出现了一些形义不适的现象,比如“親”字去掉了“见”字,亲人难见面,亲人见不了面了;“愛”字有心,以心相愛。简化后“愛”已无“心”了。“會”字本义为会合。简化后,人云为“会”,“云”表示说,意为开会只说不做,或上“人”下“云”,只听上面人在说,成了一言堂;“協”本表示众人齐心协力,简化后成了一人出力,满头大汗,无法体现出协调、协作的意思;“護”字是全力保护大自然,简化后只能“护”自己的小门户了;事业的“業”简化为“业”,有头无尾了;工厂的“厰”简化为“厂”,工厂就空了;“聯”字简化后为“联”,耳朵关了如何联系呢?“歡”字简化后,变成“又”“欠”为“欢”,如何欢得起来呢?“聽”字用“耳”,简化后变成用“口”,如何听呢?“聲”去掉了“耳”不是变成聋子了吗?更有甚者,心脏的“臓”简化成肮脏的“脏”,意为心变肮脏了等等,与造字本义相去甚远了。

  

        我国几千年丰富的文化典籍靠汉字(绝大部分是繁体字)流传下来,汉字的功能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所说的:“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繁体字的简化一方面丢失了大量的文化信息,造成了汉字的“贫血”;另一方面,不认识繁体字还大大地限制了人们的阅读范围。虽然有些古籍已经较为成功地转化为简体字,但是,认识繁体字依然是阅读古籍的必要条件。除了阅读古籍方面的问题以外,欣赏中国古代书法艺术、阅读古典园林、寺庙祠堂的楹联、匾额、碑刻,都是需要必要的文字常识来支持的。

  但汉字简化已近半个世纪之久,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已习惯用简体字进行交流,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一味地“复古”——恢复使用繁体字,是不符合实际的做法。我个人认为“用简识繁”是汉字使用与发展的中庸之道。所谓“用简”就是在印刷上、认读上、手写上用简;“识繁”是在有限范围内、有限阶段内认识繁体字。这样,既可以使读者更广泛的阅读,又能使以繁体字为载体的、蕴涵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编辑:魏文文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


销售技巧 主持人培训